第章土木堡(二)
【經過兩代猛人經營,明朝出現“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氣象,距離複興盛世的大業隻差臨門一腳。
明朝的新皇帝說,不玩了。
因為擴張國際影響力要花錢、常年打仗要死人,對國家來說是必須做的事情,可對國內民生來說是負擔。
後麵的皇帝,不願意折騰了。他們認為大國尊嚴已經足夠了,應該專注小民幸福。
這麼做也沒錯。
沒人願意數十年如一日的戰鬥,但凡有條件,誰不想過幾天好日子呢。
何況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連年戰爭導致明朝財政緊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增長,大家都有意見。
問題在於,休養生息是儘量不搞大工程,該做的事情還得做啊,對北麵還是得留有警惕啊。
比如以前蒙古部落有什麼挑釁動作,朱元璋和朱棣馬上出征蒙古,用強硬手段維護國家地位,也警告其他部落,千萬不要放肆。
現在不一樣了。
蒙古做出一些越界的行動,明朝皇帝也不願意管,愛咋咋地,隻要來朝貢就行。
人永遠是蹬鼻子上臉的。
一次不管、兩次不管、三次還不管……緊接著便是更大規模的挑釁,而隨著挑釁的規模越來越大,明朝的影響力也越來越低,這是一個連貫反應。】
(朱棣打的很爽,但確實耗錢)
(效仿文景也行,問題是後麵你們得出武帝啊!)
(不能失了血性)
(就是戰略收縮)
(也不能說錯,打這麼久,在不刹車,內亂怎麼辦)
(下西洋不是賺錢嗎,為什麼一直說缺錢)
(賺的沒花的快吧)
(維持本身也是要成本的)
——————
朱棣眉頭緊皺,內外都要兼顧,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注重民生沒錯,隻不過光注重民生遠遠不夠,這些後代怎麼回事,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怎麼著,覺得蒙古已經來朝貢了,沒有威脅了,就敢這樣張狂自大了?!
那可是前元老家,能打出那麼大的地圖,憑什麼就認為人家會一直乖順地聽大明的話。
漢朝文景休養生息也不忘邊防啊。就仗著祖輩厲害肆無忌憚,人家蒙古也曾闊過,身為皇帝怎麼就不知道各個角度多想想呢!
朱棣恨鐵不成鋼,瞪了朱高熾一眼。
朱高熾歎了一口氣,那能怎麼辦,總是得舍出一部分,不能隻防外族,民間也得重視啊。
永樂年間發生的起義可不少。永樂七年李法良起義。永樂十年廣西莫彥恭起義。十一年武岡起義、婆洞起義、貴州普亮起義。十二年吳者泥起義。十三年四川戎縣起義
十四年山西廣靈起義。十五年汀州、沙縣、嘉興起義。永樂十六年昌平、靖州。十八年唐賽兒起義……
全國不可能出現全部的風調雨順,隻要出現天災**,一定會出現饑荒,隻要有饑荒,肯定會出現動亂。這些都是要錢要人去解決的。
更何況,全國天災先不算,朱棣又是下西洋,又是編書,又是幾十萬人一次的五征漠北。
朱高熾能怎麼辦,他打仗沒他爹厲害,文治這塊不得下點功夫。
不過,身為大國,隻關注自己是絕對不行的。
維持也是要成本的嗎。
要想讓大明維持住自己的國際地位,該花的錢還是得花。
那到底,怎麼做才能算是良策呢……
【比如朱元璋和朱棣執政的時候,非常在乎分化瓦解蒙古部落。
打一派必然拉一派,一個部落崛起必然扶持另一個弱小部落,永遠讓草原維持勢力均衡,誰都沒有單獨向明朝挑戰的實力。
這種離岸平衡手才是霸權國家的利器。
現在的明朝皇帝呢,蒙古部落的崛起和衰落,關我屁事,隻要他們不來襲擊就行。
趁著明朝不管,蒙古徹底失去製衡,有野心的部落領袖開始互相兼並,謀求統一蒙古,成為和成吉思汗比肩的蒙古猛人。
原本蒙古分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經過多年兼並戰爭,瓦剌擊敗韃靼和兀良哈,擁立黃金家族的脫脫不花為傀儡大汗,瓦剌首領脫歡做太師,掌握實權。
脫歡死後,也先繼承太師寶座,磨刀霍霍。】
(大英:這個我老熟了)
(好好好,搞半天是綏靖)
(帶嚶竟是我自己)
(大明皇帝學學帶嚶帝國)
(合縱連橫簡直精髓啊)
——————
漢,劉徹:綏靖又是什麼東西,這英不是後世的五常,怎麼著也犯了和明朝同樣的錯誤。
評論還讓明朝去學英呢,後世的英也是有皇室的吧,他們的治理模式到底是怎麼樣的,劉徹實在是好奇。
不過,有大漢這麼個先例擺在前麵,後世的明朝怎麼不知道學著點。
他們防匈奴可沒像明那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啊。
果然,還是皇帝不行。
畢竟像他這樣雄才大略高見遠識的皇帝,真是屈指可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