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重建代國,改國名為“魏”,史稱北魏。經過了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幾代帝王的努力,北魏終於統一北方。
拓跋珪仿照魏晉製度,建立了官僚體係。學習漢文化,命令朝野皆束發加帽。推廣儒學,置五經博士,建立太學。收集天下圖書,彙集於平城。
他強製解散所有被征服的部落,使之全部歸於國家的編戶齊民,讓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失去了部族組織,隻能融入漢的熔爐之中。
接下來的拓跋燾繼續完善北魏的中央和地方製度。經濟上重視農桑,“悉除田禁,以賦百姓”,“宜寬租賦,與民休息”。
為了遏製佛教勢力,拓跋燾下詔滅佛,史稱“太武滅佛”。
拓跋燾也推崇漢文化,“偃武修文”,“尊孔崇儒”。就是他確立了楷書的正統地位。
拓跋燾去世後,北魏的統治陷入危機。馮太後和孝文帝拓跋宏開始了全麵的漢化改革。
馮太後臨朝聽政。她修訂法律,禁止同姓通婚,推行俸祿製,整頓吏治,推行均田製,推行“三長製”,清查戶口,限製門閥士族權勢,改革賦稅製度,推行租庸調,減輕百姓負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使得北魏的統治得以穩定下來,為拓跋宏後續變革做好了基礎。
到了拓跋宏時期,他將國都從平城遷徙到洛陽,大部分鮮卑貴族都隨著國都南遷而遷徙到了中原。
脫離了漠南故地,孝文帝拓跋宏開始了全麵的漢化。
禁鮮卑語,漢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
改漢姓。拓跋氏改成元姓,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統的部落一百十八氏,皆改為單姓。
改籍貫。鮮卑貴族籍貫皆要改為洛陽,死後葬在洛陽,不得還葬平城。
易服裝,禁胡服。
通婚姻。鮮卑貴族紛紛和中原士族通婚,兩大集團被血緣關係牢牢聯係在一起,加速了民族融合。
……
南下中原的鮮卑融入漢家,但是位於漠南的六鎮卻依然保持鮮卑舊俗。六鎮主要來抵禦柔然南侵,保留著傳統的鮮卑古風。
北魏末年,六鎮爆發起義,之後又引發了河北起義、山東起義、關隴起義。
六鎮勢力的高歡和宇文泰分彆控製了關東和關西,形成高氏(東魏—北齊)和宇文氏(西魏—北周)的對峙,北魏正式崩潰。
宇文氏“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吸收關隴地區的門閥士族,以擴大統治基礎。宇文泰在此基礎之上設置了八柱國,形成了府兵製。這些家族之間相互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了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形成後,鮮卑和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北周輕而易舉地消滅了北齊,統一了北方,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北齊滅亡後,六鎮鮮卑也逐漸融入了到了漢的汪洋大海之中。關隴集團的楊堅和李淵分彆建立隋朝和唐朝。
……
想起北魏至隋唐的這段曆史,李世民也是頗有些感慨。
孝文帝因為推行漢化,民族融合,發展北方,曆來被視為賢主。
隋代的王通就曾言“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為乎?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
不過,拓跋宏的行為當然也會引起許多鮮卑人的不滿。
對漢的癡迷讓他差點忘了自己是誰一樣,好像把自己的鮮卑魂都弄丟了。
不僅籍貫要改,竟然還禁鮮卑語,把漢語作為官話?!
這樣的激進,通婚易服都襯托的是小打小鬨了!
這要是還不鬨,他們的祖宗都要被改成漢人了!
這就導致了六鎮叛亂,北魏崩潰。
不過北魏崩潰了,經曆了這樣一場變革,北方倒是和諧不少。
他的行為,簡直是北方民族熔爐的超級攪拌器。各民族在文化和生活上大混搭,就像是一個超級大家庭,關係融洽不少。
漢化使得南北文化交流變得頻繁,文化差異變小。這確實也是讓隋唐統一南方變得輕鬆不少。
身在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對於推行漢化的北魏孝文帝當然是認可的。
他是一個非常重視曆史和教訓的皇帝,不然怎麼會說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樣的話來。
想起在這片大地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漢”,李世民也不得不感慨。
無妨,接下來,就是大唐的主場了!
在後世,漢唐可是並稱的!
有了天幕,李世民有自信讓大唐變得更加璀璨,這片大地,注定也會有大唐濃烈的一筆。
喜歡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