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的是,當時,《海國圖誌》沒能拯救天朝上國,反而深刻影響了一水之隔,並兩次把中拖入浩劫的日子國。
《海國圖誌》出版十年後,日子國被美麗卡撕開了口子,在美麗卡的武力脅迫下,日子簽下條約,被迫開放通商。
麵對屈辱,有人想到長崎兩年前查扣的中家書籍。書中介紹了各國的z治製度,收集了西洋火炮、船艦、器藝的圖示,還有“師夷長技以製夷”的策略。
……
麵對著西邊人威脅而不知所措的日子人,遇見了《海國圖誌》,如久旱逢甘霖。
此後三年內,日子國共出版了二十三種不同版本的《海國圖誌》,其售價一翻再翻,仍然供不應求。
為了應對船堅炮利的西邊人,日子找到明治維新這劑猛藥,逆轉國運,逆天改命。
……
《海國圖誌》,就是他們的藥引子。
對於魏源,日子國表現出無限的惋惜。
岩穀宕陰感歎道“嗚呼,忠智之士,憂國著書,不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當做珍寶)於他邦,吾不獨為默深(魏源字為“默深”)悲焉,而並為清主悲之。”
……
多諷刺。
魏源的思想,在日子國大受追捧,而在天朝,不僅未被重視,反而招致了許多批評——
“天圓地方,天朝居中,自古皆然,哪有五大洲、四大洋之說!”
“夷夏有彆,那是雲泥之彆!堂堂華夏,豈可以‘夷’為‘師’?!”
魏源仍不死心,後來又多次對《海國圖誌》進行增訂、補充,在日子國多次脫銷,而在國內,這本書乏人問津。
魏源還多次向達官顯貴贈送圖書,得到的評價,最多隻是“收獲良多”。
此時,離甲午還有近五十年,但曆史的脈絡草蛇灰線,伏脈千裡。
後世的屈辱和災難,早已在半個世紀前,就埋下了引子。
……
在曆史大潮麵前,個人的力量還是微小。東、西方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或許並非一本《海國圖誌》就可以輕鬆逆轉。
但有一點幾乎是可以確定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權威而作繭自縛的無知,以及官僚們不顧世界潮流,盲目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傲慢。
於是,在那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魏源卯足了勁,做足了攀登高峰的準備,卻一腳踩空,掉進了萬丈深淵。】
(真無語了,一群蟲豸)
(井底之蛙)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這時候不學儒了,孔子不是曰了“不恥下問”嗎[再見])
(太窒息了)
(日子國船小好掉頭)
(日子非常會學,他學了我們好多,後來又去學西邊,警惕)
(學了後兩次拖我們入浩劫,td)
(真的好諷刺,聽的我胸悶)
(太清就該亡)
(朽到根的老東西[憤怒])
(那時的清太自大了)
(我們怎樣看待世界,世界就怎樣看待我們)
(造孽啊!!!!!!!)
(好不甘心,唉)
(統治者賢達多重要)
(戴高樂即視感)
(法德我不是很感同身受,代入到魏源和中日,我要氣死了[發怒])
(真的不敢想象魏當時多憋屈無奈)
(民智不開,多先進的技術都沒用武之地)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經世致用的治學理解在湘地生根)
——————
唐,李世民搖了搖頭。
為何日子國能憑借《海國圖誌》的影響迅速扭轉,開始維新,而清朝卻頑固不化,他看到天幕說“船小好掉頭”。
船小好調頭嗎,當事情已經形成一套穩固的程序,一環扣一環,環環相繞,牽一發而動全身時,越複雜的脈絡,越難梳理。
那些迂腐的不肯承認世界變天的人們,或許也有太過恐慌而自欺欺人的吧。
好在這片大地永遠不缺勇於挑戰之人,隋朝覆滅了,由大唐頂上,大唐與那清朝相隔甚遠,但兩次把中原拖入深淵的日子國可就在不遠處。
李世民冷笑,這樣愛學習,那就去地下學去吧!
……
清朝皇帝的臉色彆提多難看了。
一個小國,竟然敢口出狂言,說什麼“為清主悲之”?!
他們心底認同天幕中清朝人說的話,“夷夏有彆,豈可以‘夷’為‘師’”,可後來發生的事確又實實在在的打他們的臉,就是這種傲慢,讓大清輸的極為可笑!
天幕說怎麼看待世界,世界就會怎麼看待他們,一些人驚疑不定。
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懷疑,原來他們真的是井底之蛙,是那不知天高地厚,傲慢地毀掉自己,反而被遠不如中原的小國後來居上?!!
已經有了《海國圖誌》的時空,人們皆慌張起來。
這本書如此重要,怎麼能視而不見!
大家奔走相告,每個人都想要擁有一本《海國圖誌》,那魏源此刻又在何處,他們一定要找到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朝廷如此蒙蔽百姓,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不顧世界發展,要把整個中原一起拖入深淵,他們才不要和朝廷一起陷入地獄裡去!!!
朝廷不肯開民智,他們就自己開,朝廷不肯做的事,堂堂中原大地,人才濟濟,有的是人願意嘗試!
——————
【經過這次打擊,魏源喪失了他的熱情。
他沒有彆的謀生手段,隻能繼續參加科舉。
這一次,他不再堅持寫經世致用的文章。
於是,道光二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魏源被錄取為進士。
這年秋天,他被任命為揚州府東台縣知縣,後又轉任興化縣知縣。
在寫給友人的信中,魏源形容此時為官,隻是像陶淵明做彭澤令那樣,為糊口而已。
他所謂的“糊口”,與彆的官吏高下立見。
道光二十九年,興化縣連月大雨,魏源奮不顧身,與兵丁一起在堤岸上加固堤壩,幾次險被大水衝走。
興化百姓聽說縣官親自參加抗洪,幾十萬人自發到堤上幫工。
……
由於鴉片的持續輸入,白銀流失,銀對銅錢從一兌一千漲到一千六七百。而百姓納稅仍要按白銀計數,導致百姓不堪重負。
於是崇陽縣百姓發動了起義,殺死了縣官師長治。
後來百姓們知道並非縣官借機攬財,於是又自發為縣官發喪哭祭。
魏源在替師長治撰寫墓誌銘時,沒有責怪百姓,反而著重強調了官逼民反的觀點。
在興化防洪之後,魏源得了肝炎,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紛紛為他齋戒祈禱。
……諸多事件累積,魏源對民眾的看法漸漸改變,不再從統治者的角度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而是對他們抱有深切的同情。
幾年後,太平天國爆發了。
由於對農民深切的同情,魏源在為清軍傳遞情報時並不積極,因此他很快被革職了。
……
中年失意,到如今兩鬢斑白、垂垂老矣,不知為何,他從未懈怠過。
可這雙腳,無論邁向任何一個方向,都是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