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楊平告訴兩個器械護士如何配合:一個專門準備下一步的器械,將下一步需要的器械擺在最優先的位置,下一步需要什麼器械,楊平會提前通知她做好準備,她必須專心聽。
另一個護士負責遞送器械,從優先位置拿到需要的器械,以最快的速度遞送過去。
這樣兩個人配合,可以加快速度。
一切準備妥當,楊平開始通過眼窩的操作窗口進入顱內,利用安全窗口分離腫瘤。
圓形激光刀與尖頭激光刀的能力等級不一樣,一個適合凝固血管,一個適合切割,它們在楊平手裡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左手的圓形刀沒有開啟能量的時候,以冷模式作為右手激光刀的輔助器械進行剝離,它就像一把鑷子的尖端,可以進行扒拉阻擋與分離,而右手的刀頭始終帶著能量進行銳行分離。
當一條細小的動脈露出的時候,右手的刀頭切斷動脈,而左手的刀頭帶著能量瞬間上位,對已經切斷的血管進行凝固,先近端,再遠端,連順序也如此完美,整個操作非常細膩。
在這種速度下,小動脈來不及出血,便被激光刀的止血功能封閉。
約翰內森的後頸開始滲汗,如此熟練,如此精準,如此穩定,這需要做多少手術才能擁有這樣的水平。
就算將約翰內森現在的手術量增加十倍,他也練不出這種水平。
約翰內森不斷往術區滴冰鹽水,以降低激光刀的熱損傷,雖然這種接觸式激光刀的熱損傷非常小,但是還是存在,術中不停地使用冰鹽水,可以消除熱損傷,還可以收縮動脈,起到一定程度的止血作用。
不過滴冰鹽水需要間斷地進行,否則容易影響主刀的操作。
“繼續,冰鹽水不要停。”
楊平命令約翰內森,語氣還是一向的冷靜。
約翰內森隻好遵照命令,不間斷地持續保持冰鹽水對術區的影響,即使這樣,也絲毫不影響楊平的操作,他的操作似乎可以不受任何乾擾。
楊平似乎熟悉腫瘤的邊界,他的操作永遠在腫瘤與腦組織的間隙進行,其實這種間隙隻是理論上存在,實際上很難找到。
約翰內森一直專注地看著手術,他不明白楊平為什麼對腫瘤的邊界如此清楚。
任何腫瘤手術,如果在手術時,醫生能夠清楚腫瘤的邊界,手術的安全性和效果會成倍地增加,而大多數情況下,彆說醫生根本找不到惡性腫瘤準確的邊界,一些良性腫瘤術中也無法清楚邊界究竟在哪。
很快,腫瘤被取出來,楊平將腫瘤丟在彎盤裡,知道現在,不管是術區,還是腫瘤的表麵居然沒有看到什麼血跡,這可是血管豐富的腫瘤。
楊平等待大約五分鐘,術區沒有出血,根本不需要再次止血這個步驟,直接冰鹽水衝洗術區,腫瘤原來位置留下的空洞乾乾淨淨。
“將眼球回植吧!”楊平不打算中場休息。
已經待命的兩個眼科器械護士立刻洗手上台,眼科醫生已經吸取教訓,沒有多少猶豫,直接準備兩個器械護士,而且為了有備無患,他叫了兩個同伴過來充當預備隊,萬一連助手也不夠,需要增加人手,預備隊隨時可以上台,看來眼科醫生已經明顯是染上速度恐懼症。
助手由約翰內森換為眼科醫生-——克勞斯,這位哈佛畢業的優秀醫生,專科醫生培訓在bacom&nbp;palmer眼科研究所完成,他正在研究眼球移植,做了大量的動物實驗,實驗的結果有驚喜也有失望。
將小鼠的眼球摘掉,然後回植,讓其恢複一段時間之後,小鼠的瞳孔能夠對光產生反射,說明回植之後新生的神經軸突至少有一些已經長到大腦視覺中樞。
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結果,即使再少的神經生長到大腦視覺中樞,讓事情變得理論上可行。
以前耳科學家們研究人工電子耳蝸的時候,認為需要數千個電極刺激數千條神經才能產生合格的聽力,可是後來的實踐證明,隻需要16個電極刺激聽覺神經,就可以幫助病人恢複聽力。
然後,這個半球大腦的病人,可以使用半個大腦來完成正常人的一切大腦功能。
諸多的事實告訴克勞斯:即使輸入數據相對比較缺乏或者信號比較弱的情況下,大腦也能儘量利用這些信息來完成使命。
所以隻要有一定的視神經能夠長到視覺中樞,理論上可以實現恢複視力的目的。
眼睛有100多萬個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構成眼球視網膜層,每個視神經節細胞都有一條被稱為軸突的神經纖維與大腦相連。
但是,當它們全部被切斷之後,究竟需要恢複多少條連接,才能合格,這個最少數沒有人知道。
為了能夠儘可能多的恢複連接,在沒有新的醫學突破之前,顯微鏡下的吻合技術成為關鍵。
雖然這個病人沒有切斷視神經,隻是切斷血管,但是眼動靜脈的吻合同樣考驗顯微鏡下操作技術,他要看看真正的眼球回植是怎麼樣的。
克勞斯抖擻精神:“我們開始吧?”
約翰內森沒有再問是否需要肘部支撐,長柄器械顯微鏡下吻合血管,絕對不可能再懸空操作,所以無需提醒,楊平肯定會選擇肘部支撐。
可是再一次讓約翰內森意外,也讓克勞斯意外。
楊平沒有說話,在細小的窗口內,他雙臂懸空的狀態下開始吻合眼動靜脈,雙臂比達芬奇機械臂還要穩定,沒有絲毫的晃動與顫抖。
克勞斯借助助手的目鏡,清晰地看到視野下,器械的尖端正在進行最熟練的微操。
不管是眼動脈還是眼靜脈的吻合,毫無難度,每一針不僅一次到位,始終保持節奏,針距與邊距均勻一致。看上去有機器的精確,又呈現出手工縫合的藝術感。
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超級人形手術機器,這是克勞斯對楊平的評價。
約翰內森一直盯著第二副助手目鏡,這是他第一次與楊平同台手術,如此近距離觀看楊平的手術。
導師的水平如神一般,讓他心底自然而然產生一種莫名的崇拜與敬畏感,難怪羅伯特願意跟隨在導師的身邊,鞍前馬後,不辭辛勞。
難怪他們不惜一切地學習漢語,就是為了能夠跟隨在導師身邊,能夠與導師麵對麵交流。
很快,眼動脈及伴行靜脈已經吻好,幾條肌肉也完成吻合,眼球回到自己的位置。
“結束了嗎?”克勞斯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