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實熟悉明末曆史的人,大多還是知道皇帝最後都是怎麼撈錢的。
魏廣德在腦海裡盤算了下出此事的得失,還是覺得有些不保險,於是抬頭看了眼皇帝,又看了眼周圍的太監,這才又低下頭。
魏廣德的動作自然沒有逃過隆慶皇帝的眼睛,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魏廣德應該是有話,隻是在這裡人多眼雜的。
是了,當初在裕王府的時候,他們倆就經常背著太監討論一些事兒,很多時候連一直服侍他的太監李芳都要被派出去看門。
“你們都出去,朕要和善貸點話。”
隆慶皇帝開口吩咐道,隨即兩側的太監都躬身,後退著退出了大殿。
“沒旁人了,善貸,還是如當初在裕邸般,你想到什麼就告訴朕,由朕決斷。”
“陛下。”
魏廣德抬頭,隻是了句,隨即又四下看了看,最後目光落到殿門,再收了回來。
上前兩步,讓他更加靠近皇帝,這才壓低聲音道:“要想增加稅收,除了開礦就沒其他辦法了。”
聽到魏廣德給出解決財政危機的辦法居然是“開礦”,隆慶皇帝眼睛立時就瞪大起來。
如果按照後世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哪個地方礦產資源豐富,當地的地方經濟應當較為發達,當地居民也多多少少沾一點好處。
因為有礦就意味著增加就業機會,還能多繳稅收,許多地方政府對開礦樂此不疲,以為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當然,開礦後,因此也帶來礦難、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開礦時間愈久麻煩也就愈多。
可看明代的曆史,你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哪個地方礦產越是豐富,當地百姓負擔反而更加沉重,百姓和地方不但從礦產中得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深受其累。
縱觀明史你就會發現,在明朝礦工造反之事屢見不鮮。
當然,那位最喜歡開礦征稅的皇帝還沒有登基,所以當下朝廷的礦稅不多,因為大部分礦洞都在正統年間,由明英宗下旨封閉礦山。
後雖然朝廷為緩解財政壓力,讓一些礦山重新恢複了開采,可規模都不大,產出有限,而民間私挖亂采礦山盛行,不僅浪費資源,更是多次引起礦民作亂。
中國地大物博是真的,在這片土地下埋藏著無數的礦產資源,開采出來變現,當然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初,明朝的皇帝似乎都對開礦有極大的戒心。
開國不久,明太祖就有一個明確的看法,那就是“利於官者少,損於民者多,不可開”。
也就是,開礦對朝廷沒多大好處,對老百姓更有壞處。
朱元璋這個觀點是符合當時事實的,雖然不符合現代饒看法。
西方等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初期無一不是從辦廠、開礦、興辦貿易開始的。
獨獨在明朝為什麼對朝廷和老百姓隻有壞處,沒什麼好處呢?
這就是管理體製和經營模式的區彆了。
中國古代無論是開礦還是給鄭和艦隊造船,或是架橋鋪路,以及到了清末的洋務運動,都是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不分,用搞政治的方式去搞實業。
具體到開礦,不是把礦作為一個企業來經營,該支付的成本必須支付,以確保穩定的收益。
皇帝派出太監替他去開礦,變成了一項誰也不能討價還價的政治活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