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便遣使頒詔報諭安南、占城、高麗、日本四夷君長,向其傳達新朝建立以及與之通好的訊息。
但是,繼承歸繼承,中間卻又有無數的不同,倒不是大明王朝更迭的原因,而是大明根本無法繞過的障礙。
在明朝以前的元朝,由於它與四大蒙古汗國據有龐大的國土,這使得當時中國的外貿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無論是經過絲綢之路的陸上國際商隊,還是由煙波浩渺的海上駛進中國沿海港口的船隊,都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規模。
可是明朝建立後,國際貿易便大幅萎縮。
這也是因為蒙古汗國控製著,從新疆中部到阿拉伯世界的大片地區,對明朝敵視的它們切斷了絲綢之路。
而在蒙古汗國的影響下,主導亞洲海上貿易的阿拉伯商船,到明朝的數量也大幅減少。這種國際貿易困局直接導致了明朝初建時國際盈餘大幅縮減,使得國際貿易對於明朝的財政重要性很低。
而在朱元璋傾國之力對付縮回大漠的北元時,東南沿海突然遭到了倭寇的襲擾。
這時的倭寇中日本人占比非常高,是真正意義上的倭寇。
朱元璋這會沒心情理睬這些小打小鬨的倭寇,不過為了避免倭寇坐大,他還是采取了一些非常極端的應對措施。
也就是禁海閉關,禁止明國人片帆下海,禁止海外船隻進港。
這種一禁了事的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將中國的外貿活動全部給禁絕了!
因為在朱元璋的眼裡,所謂的國際貿易是蠅頭小利,根本不值一提,當初元朝時的盛況他當然是想都想不到的。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他出於各種目的派鄭和六下西洋,來華朝貢的國家進一步拓展到西亞、北非等地區。
而鄭和下西洋中途經的各國都希望與明朝通商,這可給朱棣出了一個難題。
因為禁海閉關是朱元璋的旨意,朱棣靖難之役中一直高舉的道德大旗,就是建文帝改變了朱元璋的既定國策。
允許各國來明朝通商是改變朱元璋既定國策的行為,真這麼做那不就是朱棣自己打自己臉了嗎?
於是朱棣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封貢!
封貢之下靠岸的都不是商隊而是使團,他們在明朝規定的地點上岸後直接便上京,不會從事任何商業行為,到了北京城後大家也不是做生意,而是使臣團參見了明朝皇帝後兩國間‘互換禮物’。
粗略地說,“封貢”和“朝貢”可以認為指的是同一套體係,但嚴格說起來其實還是有不同的。
“朝貢”一詞突出了這一體係在經貿方麵的功能。
朝貢國進貢方物、天朝回賜財寶貨物形成了所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在此之外,朝貢國貢使隨行的民間商旅在入華進貢過程中也會發生一定的貿易行為。
而“封貢”則更完整地概括了“冊封”與“進貢”――即這一體係在政治與經濟兩方麵的影響。(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