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衡收到來自崩山堡的書信,距離過年已經隻剩下半個月。
其實朱衡和梁夢龍之間,以前也沒有太多交往。
這次的書信聯係,更多還是因為朝廷議論的膠萊運河一事。
開鑿膠萊運河不是小事兒,需要山東地方籌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雖然京城會給一些撥款,但地方上也會承擔不少,所以對於山東官員來說當然是大事兒。
如果朝廷真的開鑿運河,辦好了,就是山東官員的一大政績,可以成為升官晉級之階。
可是一旦真的開鑿,在開鑿過程中投入不斷增大導致最後因為無錢而爛尾,或是完工後因為水量不足無法滿足航運要求,不能使用,則無疑會斷送這些官員的前途。
所以梁夢龍對此事異常關心也就可以理解了,幾乎是全程陪同工部主事胡慣的考察工作,所以對考察的結果知道的非常清楚。
他和胡慣最後都是持同樣的態度,那就是開鑿新河道成本高且難以預計,而最重要的還是水量恐怕難以達到通航的需要。
不過在考察中,梁夢龍也不是隻管自己的一攤子事兒。
黃河近些年連年泛濫引發洪災對山東也是有影響的,最起碼運河山東段就因此停航。
北方官員,哪裡不知道漕運的重要性。
京城和邊軍的糧食,可都指著這條運河上下的行船。
可是跟著胡慣看了籌劃的膠萊運河似乎不頂事兒,怪不得元朝那會兒就提出來了,但是最後又被放棄。
但是黃河的樣子,漕運的事兒也不能耽擱,於是梁夢龍一合計,發現既然朝廷這次開鑿新河道就是打算讓漕船從淮安出海,一路航行到山東進運河。
現在運河不能修,漕船難道就不能繞過萊州直接把糧食送到天津嗎?
雖然繞道耽誤許多時間,成本也會增加,可總比堵在運河上強,最起碼漕糧能運到京城去。
為此,他派人專門打聽了消息,得知這個時候其實就有商船跑天津到海倉的航線,而淮安也有商人駕船到膠州,而膠州到海倉,也是有商船出沒的。
這說明什麼?
說明淮安到天津的整條航線其實民間早就已經有了,商賈已經通過這條航線運送貨物。
這裡的海倉,可不是福建的海滄,而是萊州西麵的海倉巡檢司。
嘉靖中期的時候,山東北麵濱海,有鹽場,也就是登州和萊州附近沿海。
為此,嘉靖中期在附近設置有王徐砦守禦千戶所,並在西麵的海倉、北麵的柴葫寨各建巡檢司。
天津到海倉的商船,自然是販鹽為主的鹽商船隻,膠州到海倉其實也是一樣。
膠州位於山東南麵,因地理原因鹽場不便建設,而做為山東鹽政的地盤,自然不能從其他地方買鹽,而隻能是山東本地產食鹽,於是這條航線也就被人摸索了出來。
實際上,這些還隻是民間自發尋找的海路,大明朝建國之初,為了接濟遼東明軍,每年向遼東輸送七十萬石糧食,就是通過長江水道運送到太倉,在此裝上海船直接運往遼東半島。
為此,明初在太倉還建立過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