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933去高拱時代
山東巡撫梁夢龍關於海運漕糧的奏疏在內閣,最終得到的票擬是“下戶部議處”,而奏疏入宮後,司禮監也在票擬下批紅。
對於戶部,因為魏廣德一向認為這個衙門雖然是大明個衙門裡管錢糧的部門,油水很足,但麻煩也是最多的,所以以往並未上心。
由此,他對這個衙門的影響力也有限的很。
魏廣德一些還在戶部的同年,現在的官職也不過郎中、員外郎,根本沒啥話語權。
也因此,魏廣德放棄了向戶部施壓的打算,讓他們增加海運漕糧的數量,怕是很難。
何況自己施壓,張居正也可以。
就現在他和張居正對朝堂各衙門的影響力來說,張居正明顯更占上風,完全沒必要自取其辱。
魏廣德隻是強力推動將漕糧海運變為定製,也就是不管運河如何,漕運衙門每年都必須通過海路運輸至少十二萬石漕糧抵京,其他的也不強求。
海運較漕運便宜,但是確實對河工生計影響很大,若直接切斷漕運,兩岸河工的生計也確實是大麻煩。
值得一說的是,這幾年因為黃河水患的原因,大明內部商品南來北往的數量也是銳減。
畢竟比起陸路運輸,漕運的成本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成本優勢更加明顯的海運,即便有商人想要嘗試,阻力卻是很大。
究其原因,還是漕運的利益集團裡不止裹挾著大商人,更有大量官僚的利益參雜其中。
魏廣德也不急,慢慢來,他已經越來越體會到《道德經》裡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妙意。
治大國如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第六十章,後世解讀也很多。
說法一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說法二則是認為治理大國應該像燒菜一樣難,應該像燒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更有說法三,“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
其實在魏廣德看來,三者皆有,不能單獨采納一種說法,也不能否定一種說法。
好吧,這就是魏廣德理解的“中庸”。
“中庸”,是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和道德實踐原則。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多次論及中庸,如讚美《詩經》的《關雎》篇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思想感情表達最得當。
又說一個人的性格風度,“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中庸之道要求凡事中正適度,恰到好處。
《禮記中庸》是發揮孔子中庸思想的著作,朱熹章句引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既是不偏不倚,又是恒常不易,中庸之道成為儒家立身處世待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