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俘、劫掠、刮地皮……都是戰爭時代的常規操作。
批話很多的五星下士麥克阿瑟先生曾經有過一句名言:“戰爭之中,除了勝利彆無選擇。”
打牌界的著名牌手凱撒亮先生也曾經說:“對勝負來說,尊敬根本就是多餘的。我隻要勝利就足夠了,換句話說,我隻尊敬勝利。”
古往今來,中西內外,為了勝利而不擇手段的指揮家層出不窮。
歐陸三十年戰爭時期,卑劣的雇傭軍頭子、波西米亞天降偉人、天殺的德意誌屠夫,阿爾伯特·馮·華倫斯坦先生,身體力行地給歐洲人上了一堂“紳士戰爭已然結束”的課程。
他率領的天主教聯軍在德意誌境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華倫斯坦是位渴望戰場,殘暴不仁的屠夫,他不僅屠殺敵對勢力的聚居點,連自家的國民都不放過。曆史記載,華倫斯坦殺死的敵我人數應當在五五開,隻要軍隊補給不足,他會毫不遲疑地屠滅最近的平民村莊,掠取一切可獲得的資源。
就連神羅皇帝斐迪南二世都看不下去他的暴行,因為華倫斯坦在波西米亞和匈牙利都製造了屠殺,而這兩個國家都是皇帝的禁臠。斐迪南二世龍顏大怒,數次勒令他整肅軍紀,可華倫斯坦非但不聽,反而屠得更賣力了。
華倫斯坦的屠殺不是為了宣泄不滿,他的每次屠戮都非常理性且具有目的性。
有時是為了搜刮補給,有時是為了提振士氣,有時是為了劫掠財貨購買武器,美其名曰“戰時配給”。
平民在他眼中不是人,而是可再生的人力資源,對人民的可持續性竭澤而漁,在華倫斯坦看來不過是通往勝利的必然代價。
1625年,當德意誌由於三十年戰爭雇傭兵的劫掠而陷入長達十年的大饑荒時期時,他們準會想起當年耶穌帶他們去見識基督“福音”的那一天。
現在,羅貝爾正竭力避免自己成為那樣的戰爭屠夫。
勝利是戰爭的唯一目的,目的為手段賦予了正義,但總得有什麼為目的賦予正義。
戰爭罪行,越少越好。
翁德雷皺起眉頭,沿著羅貝爾方才劃出的路線又比劃了一遍。
“大人,您確定要招攬其他胡斯兵團嗎?”
羅貝爾堅決地點頭:“我很確定。”
“恕我直言,大人。”翁德雷沉聲道,“某投身胡斯事業前也曾是忠於王室的邊境伯,如今歸入皇帝麾下並無不妥。”
“但其他蓋特曼和某的情況大不相同,他們許多人已經迷失了本心,尤其是西部最強大的季諾維耶齊,他的部眾人數高達六千,占據著原本屬於王**團的營地,裝備精良,補給充足。軍中素有他打算取伊日而代之的傳聞,絕不可能歸順奧地利。”
“季諾維耶齊……”
羅貝爾沉吟半晌。
前日,他在偷聽士兵談話時曾聽說過這個名字。
“此人是什麼來頭?”
“此人曾是在下的部將……”
翁德雷對上羅貝爾詫異的眼神,苦笑道:“某原本是伊日閣下欽定的總軍團長,可惜能力有限,管不住麾下眾將,釀成大禍,請主教責罰。”
“罷了。”羅貝爾晃晃手,“你繼續說吧。”
“是,季諾維耶齊和我是舊識,他早年間曾是立陶宛的小遊牧部族領袖,自稱‘利沃夫哥薩克汗’,後來遭受大公迫害,被迫流亡到波西米亞,是某的家族收留了他們。”
羅貝爾聽說過欽察汗,諾蓋汗,但這個哥薩克汗是什麼來路,他確實一頭霧水。
隻聽翁德雷繼續補充道:“季諾維耶齊是土生土長的基輔人,東儀教徒,在某的勸說下改信了胡斯派。在某家全族投奔奧軍之前,季諾維耶齊一直生活在比焦夫,也就是某的封邑。”
“他為人如何?”
“這個,他在某家莊園時,某觀其膽識過人,常常委以重任。”
“那就是很能打咯。”
“嗯。”
一上來就是棘手的麻煩。
從翁德雷的隻言片語裡,羅貝爾可以大概想象出一個人高馬大、凶神惡煞、號召力強的遊牧漢子形象。這樣一位頗具主見的漢子,接受他和平整編的概率估計不大。
但換而言之,隻要打敗這樣一位對手,某些搖擺不定蓋特曼的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投向奧地利。
既然如此,接下來的行動就很簡單了。
“但在那之前。”羅貝爾伸出一根手指,“你們先去把盔甲紋章都染成白色。”
胡斯軍團這月餘以來在波西米亞燒殺搶掠,名聲已經爛完了。
恢複名聲的最好方法,莫過於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