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斯屈普(ukub),奧斯曼蘇丹國下轄的斯科普裡桑紮克(斯科普裡省)的首府,現代人有一個更熟悉的名字——斯科普路。
現在,在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自率軍攻打君士坦丁堡的當口,蘇丹麾下最得力的元帥率三萬大軍駐紮於希臘,其名為賽義德·比克爾“帕夏”。
賽義德·比克爾,奧斯曼蘇丹麾下首席“帕夏”(大元帥,總督),比起君臣,二人更像一對親密無間的戰友。
穆罕默德二世的人生算不上一帆風順,1444年,穆罕默德的父親穆拉德二世因厭倦了政治而宣布退位,將蘇丹之位讓與年僅12歲的穆罕穆德。
上位僅僅兩年,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突然撕毀《塞格特和約》,率領十字軍攻擊奧斯曼,連戰連捷,奧斯曼宮廷大震,“耶尼切裡(禁衛軍)”在情急之下推翻了年幼的蘇丹,穆拉德二世複位,率軍與瓦迪斯瓦夫戰於瓦爾納,大勝之。
之後,穆拉德二世繼續擔任蘇丹之位,直到1451年去世,穆罕默德二世方才重新登基上位,時年19歲。
穆罕默德是穆拉德的第四子,他的兩個哥哥早夭,一個哥哥身虛體弱,因而他自小被穆拉德重點栽培,為他安排了兩位自小一起長大的“拉拉斯(陪臣)”——紮乾諾斯與易卜拉欣。
大臣從來猜不透年輕蘇丹的內心世界,隻有最了解蘇丹的賽義德帕夏明白,這個年輕人的內心潛藏著一頭擇人而噬的阿拉伯獅子,被耶尼切裡和大維齊爾聯手政變的經曆令穆罕默德二世的性格變得內向複雜,喜怒無常,同時又無比渴望建立遠超父親的功業。
賽義德在1450年的東方戰役中嶄露頭角,率軍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白羊王朝,從那時起被穆拉德二世看重,任命為“加齊武士”的頭領。雖然是穆拉德二世提拔了他,但賽義德卻全心全意地與當時沉寂已久的穆罕默德二世打好關係,在其繼位前便以“真主”的名義宣誓效忠。
1451年,穆罕默德繼承蘇丹之位後投桃報李,立即將忠心耿耿又才華橫溢的賽義德任命為最高“帕夏”,將最令人忌憚的“耶尼切裡”禁衛軍交由他指揮,既是看重他的才華,更是由於他的忠誠。
“耶尼切裡”有著悠久的政變曆史,動不動就把蘇丹轟下台換人,必須交給最忠心的人看管,否則穆罕默德二世寢食難安。
在奧斯曼,賽義德可謂兩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柄在他之上的唯有蘇丹本人與代表眾貴族利益的“大維齊爾(宰相)”——坎達利·哈利勒。
該死的哈利勒,逼迫穆罕默德二世的罪魁禍首,後者繼位後一度欺負年輕的蘇丹不懂事,試圖架空他。
多虧忠誠的賽義德帕夏鼎力支持,這一次耶尼切裡選擇支持穆罕默德二世,沒有令哈利勒陰謀得逞。
但賽義德也沒能如願徹底擊敗這位政敵。
哈利勒畢竟是奧斯曼貴族階級的代表,想要他老老實實下台,單憑新蘇丹和賽義德帕夏兩人之力還不夠。
奧斯曼民族作為被伊斯蘭教同化的遊牧民族,也像阿拉伯人一樣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姓氏,他們更多是以創立基業的先祖之名作為家族姓氏,例如塞爾柱帝國皇室便以偉大的先祖“征服者”塞爾柱為姓,曆代奧斯曼蘇丹也以“創業者”奧斯曼一世為名。
賽義德·比克爾在十字軍先鋒部隊跨過奧匈邊境不久後便收到了烽火台的警報。
根據烽火台燃起的順序,可以推測出他們的入侵位置和進軍方向,應當是向著保加利亞地區的交通樞紐索菲亞城而去。
依照邊境加齊的彙報,入寇的十字軍兵力在一萬五千到三萬之間,人數較少,賽義德推測其並非十字軍主力,極有可能另有一支人馬留在匈牙利伺機而動。
非常樸實無華的戰術,但樸實無華往往也意味著易於化解。
賽義德於是拒絕了索菲亞守軍的求援,勒令保加利亞總督貝伊固守待變。
他們有兵力上的優勢和疆域廣度上的劣勢,一切調動必須求穩,以保存有生力量優先,不可輕舉妄動。
“統帥必須時刻銘記自己的軍事目的,以不變應萬變,而非肆意發揮指揮天賦。許多將帥自恃英勇,卻常常遺忘戰爭的根本目的,勝於戰術而敗於戰略,我不認為這種人配得上名將的稱號。”
賽義德對自己培養的副將接班人循循善誘地解釋道。
“這場戰爭隻有一個目標,覆滅腐朽的拜占庭帝國,蘇丹大人已決心繼承羅馬的意誌,布武四海三洲。我們做臣子的應當以主君的意誌為優先,隻要把敵人拖住就好了。”
副將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適時表現出受教了的謙遜之色。
4月29日,奧軍兵峰直指索菲亞,沿途州郡望風而降,與蓋裡烏斯想象中的遍地烽火大相徑庭。
雖然沿途州郡沒有組織像樣的抵抗,但同樣沒有給十字軍任何實質上的支持。
各地領主隻是象征性地對空氣放了幾箭,大言不慚地叫嚷著“勢必要你大敗而還”,就爭先恐後地逃回自家城堡,攏城據守,倒是令羅貝爾頭疼不已。
如果這些抵抗力量有膽量和奧軍拚命,他有自己用一場酣暢大勝聚而殲之。但現在這些人分散據守,如果一個城堡一個城堡的硬啃,勢必消耗無謂的兵力,說不定會給那些伺機而動的奧斯曼主力以可乘之機。
賽義德不清楚十字軍的底氣,羅貝爾又何嘗不是走得膽戰心驚。
自從有了掌心油畫,他習慣了開著天眼打仗,敵人的一舉一動要麼可以從村民的嘴裡問出來,要麼他能通過油畫窺見,至今一帆風順。
但到了希臘,仿佛受到某種壓製一般,掌心油畫的範圍變小了不少,杜蘭達爾所能提供的神力也變得極其有限,貝貝像經常熬夜的約拿一樣,躲在寶石裡不願出來。
白袍人遲遲不出現,他不知道怎麼補充約櫃的“嗎哪”,越來越多的古怪事情疊加在一起,他突然有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迷茫感。
好在羅貝爾已經不是初出茅廬的小年輕了。
掌管禁軍與擔任宮相數年之久,一麵在艾伊尼阿斯的協助下管理教會,一麵在約拿和克裡斯托弗的協助下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安排得井井有條,他無愧於一個合格政治家的稱號。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政治家不過假裝神秘的演講家”,他以前還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現在他懂了,隻需要六年,一個平凡的神甫就可以成長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心腹大臣,他能做到,其他人沒道理做不到,無非有沒有抓住那個契機而已。
即使沒有那些神術的輔佐,他照樣可以把三大軍團的各項事務進行得有條不紊,照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敵境中前進,軍團中的每一個士兵都完全服從著他的決策,“引領”仿佛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和本能。
他甚至懷疑白袍人是故意讓他鍛煉自己的真實能力,不要過度依賴那些身外之術。但以他對白袍人的理解,那家夥大概隻是放假玩到失憶了而已。
兩天行軍,奧軍三大軍團全部抵達了索菲亞以北的斯利夫尼察。
這個方圓不過三公裡的小鎮很快如之前的無數座村莊一樣拱手而降,但這一次,羅貝爾親自率親衛進入了村莊。
柵欄裡的雞鴨在驚慌中呱呱亂叫,水牛向這邊投來好奇的目光。
水車與磨坊的風車同一時間停止了旋轉,居住在形狀不一的木屋內的村民紛紛走出住所,好奇而又擔憂地看著這些踏入村莊的“不速之客”。
他在村民略帶恐懼的目光中走近了村長居住的長屋,道路兩旁的幾個青壯漢子鼓起勇氣,捏著草叉,無言地擋在他們麵前。
親衛士兵眉目一橫,下意識去拔戰刃,被羅貝爾及時攔住:“不許拔劍,記住,我們不是來屠村的。”
羅貝爾環顧人群,用拉丁語呼喊道:“各位,你們有人會說拉丁語嗎?或者德語?意大利語?波蘭語?”
見人群無動於衷,他又換成其他語言各問了一遍。
在用到意大利語時,人群中總算有人回應了他的問話:“我在熱那亞商會那裡做過學徒,我會說意語。”
“太好了,請告訴這些人,我軍補給充足,不會劫掠各位,我們沒有惡意,隻想找村裡的話事人詢問幾個問題。”
那名商會學徒用希臘語把他的話翻譯給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