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正用心總結皇帝給自己的感覺,憑心而論,這位徽宗皇帝給自己的感覺其實並不昏庸,並非做個君王不合格,看得出來徽宗皇帝好以仁治天下,即便對待外使也是如此,凡事以柔和寬仁為貴。
但皇帝非同其它之人,過於仁慈,的確能讓四海之人讚為明君,但有時對於國家時政朝代興亡來說,過於仁慈,其實有時往往並非是好事,畢竟皇帝不同於普通人。
一個皇帝,沒有狠心,不能殺伐決斷,由此導致國家衰落,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其實也是有的。
楊雲記得前世看曆史典故。西漢時,昔日漢元帝大興仁政,柔仁好儒,一時仁心過度,便導致了漢朝由盛轉衰。
前車之鑒,後世之師,可惜的是曆代大多數的君王與名臣們隻盯著秦皇漢武如何治理國家,就像後世的人們渴望成功,隻盯著向成功者學習,卻忘記了更應該研究失敗者,從失敗者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
楊雲一直認為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千萬條,而且有些成功可能是由於偶然,但失敗卻沒有偶然,與成功相比,失敗的原因就隻有那麼幾條,所有的失敗都無一例外違背了規律。
與其研究彆人如何成功,倒不如多花些心思和精力研究彆人是如何失敗的,避免了失敗,也就等於接近了成功,楊雲深以為然。
記得前世看史書,通鑒有載,漢元帝曾為皇太子時,性仁慈,見其父漢宣帝重用法家人物,常以刑罰懲治臣屬,治理天下。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認為朝政過於暴虐嚴苛,缺乏溫情仁義,於是便勸其父宣帝當行仁政,多用儒生,以仁德治天下,天下方能大治長治。
尊儒,行仁政,寬仁待民倒也沒錯,旦凡是國家,都應寬仁待民,都應該對自己國家的子民好點。
但一味地行仁義,奉行儒生所鼓吹的行仁政,罷黜百家,獨行儒術,社會將會到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理想社會,那也將大錯特錯。
人性的複雜遠非通過仁義禮儀教化便能調服,必要時,還需要通過律法來懲戒和震懾,人心才不得有狂妄,民有所畏,知有所為有所不能為,社會才能井然有序。
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敢打包票如此治理天下,天下就會長治久安,因為人世的發展與興衰,遠比我們想象的還更為複雜與難料。
楊雲記得史書上記載元帝如此婉勸宣帝,宣帝見太子心性如此單純,便語重心長地對元帝說:“漢自高祖定天下以來,王道與霸道兼而用之,天下才能大治,百姓免於戰亂,國家不分崩離析。
周代所謂的德政不過是臆想的空中樓閣。俗儒庸吏不能洞察世事的變化,不能因天而變,因時而動,最好厚古薄今,區分不清理想與現實,單一一味地行儒術,家國必將遭大難!”
後來果不其然,宣帝駕崩,元帝登基,元帝在位十六年,大漢天下便由盛轉衰。這位元帝,其實也多才多藝,能寫一手漂亮的篆書,彈琴鼓瑟,吹簫度曲,辨音協律,無不登峰造極,窮極奇妙,令人歎為觀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