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要看他的選擇,強扭的瓜不甜。
王源想起什麼回頭又問道:“你們這書肆開了多久了?那些給你們抄書的先生們可還有來往的?”
何良快走幾步,來到王源跟前答話:“有的,隻是焦東家心善,手底下常用的有幾個老先生,字體不錯,就是速度慢些。還有幾個年輕一些的書生,字一般,但速度快,還流動性強。”
王源又返回,仔細翻看了一本本手抄本的書籍,又詳細詢問了細節和定價後感歎了一句:凡是純手工的,真正是穿越千年都不變的貴!
成都府的一本《三字經》,最普通的售價二兩銀子,到京城,也是公認的最低標準,統一價五兩!
字體好的,裝裱精致的,得十兩一本!
而一本才將將十五頁,與係統所定義的“夠十五頁才算書”保持了神一樣的一致!
普通加注解,七兩,就是一般私塾夫子的水平,王源多翻了幾頁,發現這些注解都還不一樣:“這怎麼能不一樣呢?”
何良道:“不同的先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這些都是他們自己做的注,總有些不同才是,買書的人也會比較後再買。”
王源懵了,這和現代教育的統考差彆好大,這是主張百花爭豔?
“那如果有人寫了很高水平的注解,其他人就不追風采納嗎?”
何良仍然恭敬道:“公子想必已經有了功名在身,對名利沒什麼執念。可是這天下讀書的人何其多?
能考中的又有幾個?少不得一些懷才不遇又清高自持的,總想讓自己的學問、主張讓人看到,以此揚名。
所以有些家底的,都會買大儒、大學士們注解的,那個很貴,三十兩到上百兩不等。
而那些懷才不遇的書生們寫的注就相對便宜了很多,你看這本才七兩,普通之家就能買得起。”
何良這樣慢慢地解釋後,王源明白了,這是不同階層的需求不同。
又問:“那哪種賣的好?”
何良道:“數量上,自然這種字體又好看,注解也相對詳細的賣的最多,比如這本《三字經》的注解,是城西楊老先生寫的,他是個老舉人,家裡有一家私塾,都說寫得好,才賣十兩,物美價廉。”
王源點頭:“那這本呢?孔垚是誰?”
王源指著包裝精美的《三字經》問,何良仍然帶著淡淡的微笑答:“這孔垚是孔家人,公子應該聽過孔大儒,據說這孔垚是孔家嫡係,至於真名不得而知。
咱們店裡隻有一位老先生的字配謄抄,原本是不賣的,謄抄本售價五十兩。”
王源張大嘴,沒發出聲音,若有聲,一定是“我靠,相當於五百元一本,放到現代分分鐘消費者給你舉報了!”
緩緩合上嘴:“那咱們店裡像這種原版的名家手抄本,共有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