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出生於洪武二年,比朱棣小九歲,現年三十三歲。
他的父親解開是元末大儒,國子生出身,被稱為筠澗先生,曾辭去元朝參知政事一職,由此可見解縉的家庭條件相當優越。
當官之前的解縉,人生可謂一路開掛,所向披靡。
據說解縉兩歲時,他父母就開始教他識字。
這麼小的解縉已經能過目不忘,堪稱神童。
四歲時,解縉出口成詩。
六歲時,解縉師從於名儒歐陽衡,在學習寫文章的過程中,解縉萌生了修家譜的念頭,開始涉足相關學問。
歐陽衡是歐陽修的十六世孫。
八歲時,解縉跟著父親去環洲就讀,成為名儒胡廣的師弟。
胡廣是建文二年進士第一名,《永樂大典》副總裁。
九歲時,解縉已經能日記萬言,被同鄉人稱為神童。
十歲時,解縉能將四書五經傳注義理融會貫通,並且拜蘇轍九世孫蘇伯衡為師。
十二歲時,解縉通讀儒家經典。
十四歲時,解縉讀書一目數行。
十五歲時,解縉打算參加科舉,被他的父親攔了下來,其後,和兄長一起修族譜。
兩年後,解縉得到戶部尚書茹太素的賞識,被越級提拔為廩膳生,由朝廷給予膳食。
從小聰明好學的解縉,被同鄉人寄予重望,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有大出息。
解縉不負眾望,十八歲時在江西鄉試高中解元,在十九時一舉考中進士。
由於解縉聲名斐然,先帝抽空親自接見了他。
解縉在禮部組織的會試中,名列第七。
殿試過後,先帝有意將其欽點為狀元,被官員攔了下來,最終成績為三甲第十名。
隨後,解縉被封為中書庶吉士。
先帝對解縉的才華讚不絕口,把他當作親兒子一般對待。
解縉知無不言,言無不儘,於同年接連上呈《大庖西封事》、《太平十策》。
在文中,解縉闡述了自己的理念,並直言勸諫,先帝對他的才華稱讚有加。
從此,解縉的名聲越來越大。
解縉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屢次遭到同僚彈劾。
二十歲時,去兵部索要皂役,被兵部尚書沈溍指責出言不遜。
二十二歲時,解縉為郎中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鳴冤,先帝看過之後,雖未讚同,但也沒怪罪。
不久,解縉又為同僚草擬奏疏,彈劾左副都禦史袁泰。
年紀輕輕的解縉,不大懂得低調、謹慎,四處樹敵,為同僚所不容。
先帝出於愛才之心,讓解縉父親帶他回家,以免被群起而攻之。
臨行前,先帝對解縉說,“朕於爾,義則君臣,恩同父子,其歸益儘心於古人,後十年來朝朕大用爾。”
也就是說,先帝準備十年後重用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