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邏輯鏈,出現在了卡特的腦海裡:
因為低利率和開放企業發債限製的關係,日本企業的融資渠道,在近幾年內,大量轉向了債市。而債市投資者方麵,又因為火熱的市場風氣、強烈的市場信心,讓他們幾乎都對風險溢價部分,十分的輕視!或者說,乾脆不考慮企業還不上錢的問題!
一方麵,過去大藏省會審核這些意圖發行債券的公司資質,審查他們的營收情況,確保可以還得起債務。習慣了這種模式下的,普通投資人,心裡潛意識地會更信任他們,相信他們絕對能還得起錢。
這種感覺,就有點像過去中國的上市公司給人感覺很牛逼一樣。在核準製時代裡,能上市的公司,說一句“他們就是想破產都不容易”完全不為過。畢竟能核準上市,就意味著他們的經營情況,已經被查得可謂是透底了:盈利情況好不好啊?穩不穩定啊?
但凡有一個指標不太穩妥,它都無法上市。這樣的公司,信用自然不必多說!驟然一下改成了注冊製,在這樣一個換檔期裡,不是所有投資人的思維都能及時轉變過來的!
另一方麵,在投機熱中,賺錢好像很輕鬆!自己一個升鬥小民都能這麼輕鬆的賺錢,那那些大公司,賺錢豈不是更容易?沒道理還不上錢嘛!
這兩方思想的碰撞,就和左腳踩右腳似的:投資人越是相信公司債的償付能力,對這些日本公司、日本企業來說,通過債券融資就越簡單,成本越低!
於是更加醉心於通過債券融資,與此同時,在那段時期。無論那些企業有沒有參與地產投機,即便還是堅持著製造業的老本行,又撞上了“j效應”時期,即出口收益上漲!海外投資成本在降低.
這錢,也好掙!那麼,接著借錢,多掙點!
債券發得越多,投資人越覺得你靠譜!有本事花錢,還怕你沒本事掙嗎?!一直借錢擴大投資,這說明營收很穩定啊!好公司啊!
一邊嘎嘎買入,一邊嘎嘎發債。
在日本企業和投資人這麼左腳踩右腳得攜手上天後,站在地上的日本商業銀行們,就傻眼了!
資信優良,同樣貸款需求也最大的這些大公司,大企業,全跑去自己發債了。那他們的貸款,怎麼發?發給誰?
而這時,日本央行還開口放話,給大夥定下了必須要完成的kp,每個季度必須得給我放出多少貸款去.
通了通了!全通了!
這一條邏輯鏈聯通此前那一條,也就是,當這些日本企業全都自己跑去發債後,銀行貸款指標完成不了。於是瞄準了:次級客戶、個人客戶,然後收取房產為抵押,開始發放貸款。而貸款到錢的人們,也會用這筆錢,去消費、去投資、去進一步吹大那個泡沫,讓整個經濟體都顯得火熱.
可如果這麼理解的話,股市,似乎還不是日本經濟崩盤的核心!
“嘿,朋友,貸款需要嗎?大銀行擔保貸款,超低利率,隻要有房就行!”
就在卡特盯著手裡的筆記本,琢磨著問題的時候,肩旁忽然被人拍了拍。卡特愕然地扭過頭,看著身邊忽然冒出來的那個,西裝革履,胸前掛著工牌的家夥。
卡特忽然有種很奇怪的感覺
“你們貸款業務怎麼都做到這裡來了?!”
“嗨,這有什麼,現在股市一片大好,借錢炒股,你可以理解為場外配資,提高自己的收益嘛好吧,雖然說最近加息讓股票的漲幅有些放緩,但我們日本的強大卻是有目共睹的!隻要我們的產品還被世界需要,這股票的漲幅也就是快慢而已。我看你的樣子,美國人?還是加拿大人?你來這裡,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吧。正好,針對外國客戶,我們住友銀行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