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鑒賞宣爐,必然要懂宣宗皇帝,不懂明宣宗,就很難鑒定宣爐。
明宣宗朱瞻基是華夏曆史上有名的藝術家皇帝。
據錢謙益的《列朝詩集小傳》記載“宣宗萬機之暇,遊戲翰墨,點染寫生,遂與宣和爭勝。”
這個宣和指的是宋徽宗趙佶的第六個年號,也就是說比藝術成就,明宣宗已經可以與宋徽宗相提並論了。
但與宋徽宗完全跑偏了不一樣,宣德帝能力要強的多。
他自幼聰穎,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喜愛,在永樂九年就被冊封為皇太孫,與父親執政這段時間合稱為“仁宣之治”。
明宣宗書法出自華亭沈氏兄弟,算是得了有台閣體之祖,明代王羲之雅號,大書法家沈度的幾分真傳,可稱出類拔萃。
繪畫方麵更可以說是一個天才,隨意點染即精妙絕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可稱佳。
傳世作品頗多有《壽星圖》、《戲猿圖》、《嘉禾圖》、《一笑圖》、《花下狸奴圖》、《壺中富貴圖》、《寒香疏影圖》、《鬆下讀書圖》等,被各大博物館收藏。
宣德帝本身就是一位藝術家皇帝,又恰逢大明國力上升之時,不做點什麼怎麼能行?
有了宣德青花瓷他感覺還是差點意思,畢竟那是站在祖父,父親的肩膀上,自己怎麼也得有些專屬成就才是!
所以鼎鼎大名的宣德爐就出世了。
宣爐的材料極為珍貴,可以說是不計代價,傳說是用風磨銅為主料,加入赤金,白銀等三十三中貴金屬礦物,經過十二次精煉,最終得成品宣德爐五千尊。
當然也有說是三千多尊,到底製造了多少,現在還有很大爭議。
具體是哪一年鑄造的也值得商榷。
但宣爐在古董鑒定難度排行榜上排名前三位,應該沒什麼爭議。
其鑒定難度比起元青花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它,宣德爐真品到底有還是沒有,誰也不知道。
因為到目前為止,宣德爐還沒有一個百分百令人信服的參照品讓人比對。
直白點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件真宣存世。
若是某博物館或者大收藏家那有一件標準器,大家過去一看,哦,原來這才是真的宣爐啊,然後再看假的自然就能看出不對的地方。
但沒有標準器,這事就不好辦了。
現在人們對宣德爐的鑒定,隻能從各種古籍文獻中找依據。
沈愈個人感覺,宣德爐到現在來說還沒有一件讓人信服的真品,其實跟它本身的材質有關。
因為宣爐是銅的,還是黃銅!
有人會說銅這種東西又不易損壞,砸都砸不爛,怎麼可能沒有傳世品?
既然古代瓷器,古代名畫,古代家具都保存下來了,為什麼一個銅爐卻沒有真品呢?這不合常理啊!
問題是宣爐吃虧就吃虧在這銅質上了。
銅這種材質確實比瓷器與木頭結實的多,保存個幾百上千年跟玩一樣。
但實際上,宣德爐卻不一定比瓷器、字畫、家具等容易保存,因為銅在古代就是錢。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
比如在明末或者清末,人窮瘋了管你什麼宣爐不宣爐?
稀有不稀有?
珍貴不珍貴?
全給你融了鑄錢。
這就導致宣爐的保存極其困難,它還不如個瓷器呢,瓷器換不了錢還能當個鹹菜缸子用。
沈愈搖搖頭“這銅爐著實是真假難辨啊!”
手裡這尊宣爐到底是真是假,沈愈真的不知道。
開玩笑,多少收藏大家都鑒定不了的物件,他一個無名小卒怎麼可能鑒定的出來?
宣爐這玩意,從明代就開始仿造,具體造了多少沒人清楚。
有傳說宣宗後期工部那些製造宣德爐的原班人馬也直接擼起袖子開始仿造,造成現在的宣爐真假難辨。
這一點基本可以斷定是真的。
但現在流行的什麼明宣宗工部侍郎或者工部尚書吳邦佐造宣爐的說法就有點經不起推敲了。
因為明宣宗時的工部尚書叫做吳中,他的字叫思正,也不是邦佐。
吳中,字思正,因功累遷至右都禦史,永樂五年,改工部尚書,後被罷官,仁宗即位,出之,複其官,兼詹事,加太子少保。
此人在明代是四朝元老,從永樂五年為工部尚書起,浮浮沉沉,曆任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工部尚書。
根本就沒有吳邦佐這個人,純屬虛構。
一直到民國,仿造宣爐的就沒斷過,可以這麼說,民間各種叫宣德爐的銅爐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