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覺得自己還是把人想的太好了,不知道他們的下限有多低。
跟唐鋼分彆後,唐植桐往東南走了一段距離,然後折返徑直往西而去。
東邊折了三個人,唐植桐不知道對麵會不會找人,那身兔皮大衣有些紮眼,有人看到過,如果再去河邊,保不準就會找到自己身上。
而此時穿的這身將校呢,更不適合出現在江麵上。
雖然空間裡還有一些黃魚,但上麵有那人的牙印,不太合適再在這邊出現。
儘管還想再整點糧食,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唐植桐還是打算躲躲風頭。
空間裡還有兩千多斤玉米,夠一家人吃段日子了,就先不冒險了。
現在的安東並不大,等出了居民區,唐植桐薅出那匹駑馬,自己坐在爬犁上繼續往西走。
一邊走,唐植桐一邊遮掩著自己路過的痕跡。
西邊都是山,直到路上沒有了腳印、車轍,又往西走出去了二裡地,都快到山林裡了,唐植桐才找了個背風的角落停下來。
由於空間的停滯性,放進去什麼樣,出來還是什麼樣,這匹馬已經連續趕了六七個小時的路程,累的不輕快。
唐植桐將馬拴在樹上,把空間裡剩下的青草啥的薅出一堆,讓馬休息、補充下體力。
天色已晚,唐植桐收拾好小木屋,除了凍些魚蝦外,自己也吃了口飯。
接下來準備繼續做些吃的囤起來。
首先是炒些鬆子,鬆子好啊,能量高,吃起來味道不大,到時候將鬆子殼往爐子裡一倒,一點痕跡都不會留。
接下來,唐植桐還燉了一鍋海腸。
海腸生長棲息的範圍有限,絕大多數分布在環渤海地區。
海腸在掐頭去尾、洗乾內臟後,隻剩一層皮,但這層皮裡富含氨基酸,所以味道尤其鮮美。
海腸產量不高,流行範圍不廣,但非常受膠東百姓喜歡,價格不菲,素有“**海參”之稱。
據說魯菜的出名離不開海腸,在味精還沒發明出來之前,魯菜的大師傅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皮囊,每做一道菜,都會從皮囊內倒入一點粉末進去。
這種粉末就是海腸曬乾後磨成的粉。
唐植桐沒有將海腸曬乾的時間,也沒有烘乾海腸的設備,等鍋裡的水開後,就全部薅進空間,斬成了碎末。
彆人之所以曬乾磨成粉是為了方便儲藏、攜帶,而自己有作弊器,可以跳過這一步。
一鍋不算多,但耐不住每次炒菜用的少,這些海腸加上上次做的蠔油,足夠家裡用個幾年了。
將鍋刷乾淨,唐植桐又煉了大半鍋的板油。
板油這東西熬起來費時,平時可能覺得味道不大,但在饑餓年代,熬板油就如同漆黑夜裡的螢火蟲,太勾人了!
隻要一熬,香味飄出去,四鄰八舍都知道附近有人家搞到板油了。
衣服上的味道更是能存個三五天。
為了不必要的麻煩,唐植桐打算在這搞些成品。
熬完板油,將油渣收起來,鍋扔外麵自然涼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