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
head
etacharset="utf-8"
titebookchapterist/tite
/head
body正式排名出來之後,便是遊城誇官,晚上賜宴。
許多將軍得勝歸來,都未必有騎馬遊京城的榮耀,可狀元就有這個資格,可見崇文抑武到了何種地步。
三鼎甲由內閣大臣親送到宮門,順天府尹迎接上來,親自護送三鼎甲。這時,宮門之外搭就彩棚,無論官民都可觀看新進士的風采。
誇官完畢,又會回到內城,晚上還有賜宴。
一時間,新科狀元趙岩的名聲到達了極點,人人皆知狀元郎,其氣運所化的小蛇也開始向蟒蛻變。
接下來就是觀政。
所謂觀政,就是士子進士及第後並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說白了就是看彆人怎麼處理職務,畢竟一幫書生,從沒接觸過實務,也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概要三個月左右,所以殷正心提前讓黃容準備好住宅。
觀政結束之後才是授予官職。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彆授六部主事、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還運氣不好的,終身不得官。
至於候選、候補怎麼能儘快得到實職,那當然是有門路走門路,有財路走財路。
殷正心出身寒門,錢財是沒有多少的,還多虧了老丈人接濟,不過殷正心能走門路,他差點名落孫山就是因為人脈鬨的,現在終於要派上用場了。
殷正心先是參加朝考,然後少不得再去拜訪一下這個世叔,拜訪一下那個世伯。
這些老大人們當然不是大善人,隻是殷正心得中進士,前程似錦,對老大人們有用,便有了投資的價值。畢竟老大人們終究是要退下來的,還要指望這些晚輩去提攜自己的子孫,這叫“薪火相傳”。如果殷正心隻是個舉人,隻能做個九品教諭,這些老大人們肯定不會正眼看殷正心,說不定連大門都進不去。
最終在殷正心的一番運作下,他成功補官。
不過出乎意料,殷正心沒有進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燕州河間府瓊明縣做知縣。
在道門世界中,燕州多少有點平平無奇,既無法與沿海道府和海外道府相比,也不能與諸多邊境道府相比,就是個內陸道府。
可在儒門世界中,燕州已經是邊境了,所謂九邊重鎮,相當一部分就是在燕州境內。
燕州下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真定府、鐘山府、信德府、慶源府。河間府屬於中等偏下,而瓊明縣則在河間府排名墊底,這裡原名“窮命堡”,不是縣城,後來擴展為縣,上麵嫌棄太過難聽,取了諧音“瓊明”。
觀棋眾人再次議論。
“當年大玄高祖皇帝,也就是我們道門的總掌玉虛五雷長生大真人,虎踞遼東,欲要揮師南下。當時有三條路線,一是從榆關入關,二是繞道金帳和燕州一線,三是乘船在齊州登陸。最終長生大真人和玄聖議定,兵分兩路,陸路從榆關叩關南下,水路從齊州登陸,兩路大軍會師於帝京城下,大魏朝廷由此而亡。”
“當時主導陸路大軍的是北道門,主導水路大軍的是東道門,也就是今日的朝廷和太平道,兩家交好的基礎早在這個時候就打下了,所以大江以北都是他們的地盤。”
第(1/3)頁
第(2/3)頁
“扯遠了,我觀秦淩閣的布局,是要效仿當年長生大真人入關,所以提前經營遼東。按照道理來說,小掌教應該去南邊,積蓄力量。如此一南一北,待到天下大亂,各自氣候已成,小掌教興師北上,秦淩閣揮師南下,正好比個雌雄。”
“可是古往今來,北伐成功又有幾人?不過大魏太祖皇帝一人而已,就連武侯也功敗垂成,而且大魏太祖就算成功,也未儘全功,是金帳主動棄帝京而走。終魏一朝,金帳始終未滅,屢屢犯邊,直到我們道門成為天下共主,方才邊境無戰事。北伐之難度,可想而知,小掌教不去南邊也在情理之中。”
“可燕州還不如江南,雖然江南重文輕武,但好歹錢糧充足。燕州倒是民風彪悍,可那裡距離帝京太近,難以發展自身勢力,更是要直麵遼東,待到遼東大軍揮師南下,燕州首當其衝,如何也說不通。”
“要我說,恐怕不是小掌教想要去燕州,而是大掌教說的‘變數’,此方世界天道變化,使得裡麵的皇帝心有所感,直接下旨讓小掌教去了燕州。”
齊玄素也察覺到了此方世界的抵觸之意,不由眉頭微皺。
不過齊玄素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隻能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布局。
於是殷正心去吏部領了印信官袍,帶上家眷老小,往瓊明縣赴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