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
head
etacharset="utf-8"
titebookchapterist/tite
/head
body在遼王的運籌帷幄之下,白蓮教的起義被鎮壓。
在此期間,齊玄素仍舊以發展自身為主,倒不是齊玄素目光短淺,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恰恰是齊玄素看準了遼東派係內必有一場大亂。
遼王鎮壓白蓮教,已經是滔天之功,再讓遼王鎮壓了太平教,那就是大勢已成,到了那時候,誰也攔不住氣運化龍的遼王。
齊玄素賜下了“九節杖”和“太平要術”,殷正心在此方世界算是異人,縱然兵敗,也能在亂軍之中保住性命,等閒人奈何不得他,天下大可去得。隻要殷正心未死且未有人奪取天下,那麼就不能說齊玄素輸了。
李知性現在隻是遼王的女婿臣子,遼王奪取天下不等同李知性奪取天下,除非李知性能殺掉殷正心,否則按照棋局的規矩,最後便是平局。
這場棋局畢竟是秦淩閣主動發起的,齊玄素隻是被動應戰,秦淩閣肯定是為了贏,不然就白費這一番工夫了。
所以李知性必然要阻止遼王化龍,改由自己取代。
這也是信什麼狗屁如來不如我自己來的道理。
齊玄素看中了這一點,隻是積蓄力量,坐等遼東內亂。
果然,秦淩閣終於落下了他的第三子。
冥冥之中,發生了一些細微改變。
龍武皇帝在宮中宴請遼王,遼王不敢大意,帶了三百衛士入宮,看似囂張跋扈,實則小心謹慎。
不過就算如此,遼王還是漏算了一招。
龍武皇帝並未埋伏刀斧手,而是在酒中下毒。
遼王回府之後,毒素發作,醫治無效,當夜便死在了府中。
李知性在遼東深耕多年,權勢極大,此時屯兵於榆關,掌握遼東布置在京榆附近的所有兵力,當遼王身死的消息傳來,李知性立刻起兵直奔京師而去。
遼王在京師經營了這許多時間,不僅在朝堂上安插人手,更是直接掌控了京營兵馬。
如今遼王雖死,但龍武皇帝想要重掌京營還是需要需要一點時間的,李知性偏偏不給龍武皇帝這個時間。
畢竟是秦淩閣親自布局,把時間卡得嚴絲合縫,京營剛剛得知遼王死訊,正值彷徨無計,緊接著李知性的使者就已經到了,甚至比宮中的宦官還要快。
京營的將領自知如何抉擇,龍武皇帝不過還剩下個皇帝的名頭,若無遼王,早在太平教起兵的時候,他就該西狩了。選擇追隨龍武皇帝,不過是坐困愁城罷了。
所以京營選擇與李知性裡應外合。
秦淩閣的算盤倒是打得響,拿下京師,為遼王報仇,順勢奪取遼東勢力的最高權力。
不過既然是兩人下棋,那麼自然沒有這麼簡單的事情。
齊玄素已經做出了應對,遼王還有一子,剛剛及冠,這才是遼王的正統繼承人,遼王未死之時,李知性就提前派出人手,趁著遼王之子外出狩獵,疏於防備,行刺殺之事。
殷正心的太平教發展迅速,走底層路線,遼東內部也有大量太平教信徒,殷正心提前偵知此事後,派出人手,在千鈞一發之際,將遼王之子營救下來,安排在一處隱秘地方養傷。
就在李知性攻下京師之時,殷正心派人把遼王之子秘密送回了遼東老家朝陽府,隨即在一眾同族叔伯兄弟的擁護下,正式繼承遼王之位。
第(1/3)頁
第(2/3)頁
這便是釜底抽薪。
姐夫和小舅子,一個占據關內,一個占據關外,互相對峙。
遼東分裂了。
秦淩閣想要取而代之的謀劃也徹底破產了。
如此一來,天下局勢又發生了改變。
遼東勢力分為兩部分,總得來說還是李知性更為勢大。
因為遼王入京之後,不僅滲透朝堂,而且在鎮壓白蓮教起義的過程中,也在江南等地安插了大量的人手。可以說江南各州在名義上已經被遼王掌握,在這個過程中,李知性輔佐遼王,算是二號人物,所以遼王死後,這部分戰果順理成章地由李知性繼承,他也鎮得住。
李知性鎮不住的就是秦家的宗族勢力,這部分勢力主要集中在關外。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遼王剛剛平定了白蓮教,江南各州隻是初步掌握,還未消化,他的屬下又多是北人,必然是根基不穩,此時遼王一死,遼東內部為了奪權開始內訌,江南這邊立時就是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