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說,東非經濟所麵臨的困境和前世遠東帝國十分相似,在高端產業和技術層麵,占據優勢的國家依舊是英、法、德、美等傳統歐美工業強國。
而東非則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雖然東非通過相對合理的產業和科研布局,這些年成績上突飛猛進。
不過相對於現在東非的經濟體量來說,東非的中高端產業仍舊是比較薄弱的。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般泛指20世紀的前二十年),美國和德國和東非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他們積累深厚,可以實現厚積薄發,在一戰前兩國基本上在產業和科技上實現了對英、法兩個國家彎道超車。
美國從獨立以來,幾乎沒有運氣差過,發展可謂順風順水,地理、氣候、資源、農業發展基礎條件等等各項基礎條件,用前世話來說無愧“天選之地”的定位。
就恩斯特的眼光來看,除非歐洲可以整合成為一個國家,不然客觀來看全世界都沒有比美國在工業時代條件更好的地方。
至於東非,雖然說通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努力,在經濟體量上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比美國要大的多。
比如鋼鐵產業,美國的煤炭和鐵礦,不僅儲量豐富,兩種資源的分布也相對集中,而且有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航運加持,簡直就是把飯喂到美國人口裡。
而反觀東非,早期東非的煤炭和鐵礦資源實際上並不算突出,隻在殖民地南部靠近著馬拉維湖周邊區域有足夠前期工業發展的煤炭資源,鐵礦分布也比較有限。
即便後來,東非通過無休止的戰爭和領土擴張,終於補足了資源上的短板,但東非鋼鐵產業發展的成本依舊高於美國,尤其是在拿到南非這塊非洲礦產資源最集中的區域之前,東非很多鋼鐵企業能夠建成,靠的是陸地交通建設來實現的。
也就是說,東非工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鋼鐵產業發展是建立在鐵路交通這個基礎上實現的。
而鐵路建設顯然遠不及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優良的的航運便利,而且建設、運營和維護成本也更高。
在工業化早期階段,煤鐵複合體的優勢顯著,而煤鐵複合體的前提就是臨近鐵礦,又臨近煤礦這兩種資源,從而發展鋼鐵產業。
英國本土,德國魯爾區,美國的五大湖工業區都是典型,而反麵例子就是法國,法國工業因為缺乏充足的煤炭,所以漸漸掉隊。
而東非隻有獲得南非和莫桑比克兩個地區後,才有了建設煤鐵複合體的條件,就比如太特工業區就是煤炭和鋼鐵資源都比較豐富且集中的地區。
除了資源的有無、儲量和分布以外,交通成本,東非顯然也隻會比美國高,美國有開闊的中央大平原,鐵路,公路建設成本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低的地區之一。
而東非則地形更加複雜,高原,盆地,山地和平原交錯,且多峽穀,這都增加了東非交通建設上的難度。
不過,東非在地形上也不算太差,隻能說處於中規中矩的水平,因為高原為主的原因,整體上東非還是比較平坦的,但是交通建設成本肯定比美國和歐洲高,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東非解決這個相對不利因素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困難集中在前期,一旦建設完成,後麵也算一本萬利了,而東非的犧牲主要是數百萬黑人勞工,而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黑人對於東非政府來說隻是一串數字,或者說消耗品。
而解決了交通等基礎設施問題,才是本世紀初東非工業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但是,在此前東非的工業發展成本顯然比歐美要高的多。
恩斯特對弗裡德裡希說道:“雖然我們東非在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看來是暴發戶,但是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為了東非的發展,我們付出了怎麼樣的努力。”
“將近千萬人,為了東非的建設而喪命,正是因為這千萬黑人勞工的犧牲,才讓我們建設出世界第一的農業規模,世界第一的電力係統,世界第三的交通網絡,世界第四的水利體係等等,從而奠定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堅實根基。”
農業領域,東非的耕地麵積世界第一,畢竟東非本身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對農業的消耗要大於美國,所以東非的耕地增長一直都比較快。
電力係統方麵,東非則完全是布局早,而且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硬生生將東非建設成為全世界電力最普及和發達的地區。
交通方麵,東非擁有世界第三大的鐵路網絡,僅次於北美和歐洲地區,在公路方麵,東非公路建設長度僅次於歐洲,硬化路麵長度又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時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最後則是航運,東非的航運發達程度同樣僅次於歐美地區。
水利體係方麵,東非隻能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而東非之前的區域是,歐洲,美國和遠東帝國。
前兩者比較好理解,畢竟歐美工業發展早,歐洲本身水利就比較發達,且有曆史積累的優勢,而美國則同樣有其地利上的加持,水利建設成本低。
至於遠東帝國為什麼能排在東非之前,這是因為遠東帝國長期以來的曆史底蘊,遺留的家產豐厚,遠東帝國的曆史中水利建設領域的史料就比絕大部分國家的曆史都要深厚。
當然,這三個地區能夠排在東非之前,還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他們的自然條件優勢比東非要強的多。
長江,珠江,淮河……
萊茵河,多瑙河,伏爾加河……
密西西比河……
上述三個地區的河流條件就足夠讓東非眼饞的了,而且他們的區域平均降水量普遍要高於東非,相對於東非來說也更加穩定。
而這也為他們的水利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礎條件,畢竟水利建設的前提條件在於“水”,沒有水,水利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