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此戰得了些許布匹,雖不華貴卻可配王後!”
趙王偃無視了李牧言語間的譏諷,欣然頷首:“甚善!”
正說話間,門外傳來一聲略顯稚嫩的呼聲:“父王,您喚兒臣?”
趙王偃朗聲道:“進!”
房門開啟,一名年方十三的少年腳步歡快的進入禦書房:“父王!”
趙王偃臉上掛著止不住的笑容:“遷兒,快快拜見武安君。”
趙遷看見李牧,扁了扁嘴,不得不拱手道:“拜見武安君。”
李牧拱手還禮:“見過公子……”
趙王偃突然用力清了清嗓子:“額吭!”
李牧沉默一息後,再度拱手:“見過太子。”
趙王偃這才欣然道:“善。”
“遷兒,父王乏了,今夜由武安君考教功課。”
趙遷和李牧都有話想說,趙王偃卻擺了擺手:“都去吧。”
趙遷和李牧無奈拱手:“唯。”
待二人離去,趙王偃終於再也控製不住,劇烈的咳嗽了起來。
“咳咳咳~嘔~咳!”
趴在案幾上,趙王偃近乎要把肺都咳出來!
禦書房門再度開啟,郭開快步入內,打開趙王偃身側抽屜取出一枚仙丹,又取來溫水,費力幫著趙王偃服下,然後儘心儘力的幫助趙王偃拍打後背。
過了好一會兒,趙王偃的咳嗽才終於減輕了些許。
“郭~咳咳~郭愛卿,你儘快擇一賢才往楚國遊說。”
“為今之計,欲解我大趙之危,必當得楚之盟。”
“為達此盟,太子正妻可為楚女!”
“另,郭愛卿你親自去一趟洛~咳咳~洛邑,去見秦文信侯。”
“寡人不吝重金厚禮、美妾良馬,儘力拉攏文信侯為我大趙所用!”
第(2/3)頁
第(3/3)頁
郭開當即拱手:“唯!”
趙王偃繼續開口:“武安君性子耿直,還需郭愛卿多多照拂,切莫令其再與王後衝突。”
“我大趙不能再折大將了!”
郭開沒有回答,隻是關切的勸說:“大王,您不能再如此操勞了。”
“今日便先休息休息吧。”
趙王偃頓覺意動。
為了此次天下大戰,趙王偃已經半年沒放鬆過了。
而今戰事已畢,該交代的、安排的也都布置好了。
寡人辛苦了大半年,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郭開低聲道:“今歲邯鄲新開了一家女閭,大王還未曾去看過呢吧?”
趙王偃頓時就不咳嗽了:“今歲新開的女閭?寡人怎的不知!”
郭開笑道:“大王為國事操勞許久,又何來的心思關注這些民生小事?”
趙王偃露出男人都懂的笑容:“民生何來的小事?”
“郭愛卿,帶上金丹,隨寡人去查驗這新女閭一番!”
……
趙國的士卒已經四散歸家,趙王偃也再次了他快樂的生活。
秦軍則是在收到撤軍命令的第一時間背起行囊,向著新鄭的方向快速前進。
耗時二十日,每日‘倍速’急行,沿途不斷將故魏地出身的基層士卒就地解散以減輕對軍糧的消耗並加快行軍速度。
終於,嬴成蟜得以在九月二十日進入新鄭境內!
李信策馬而回,拱手上稟:“主帥,前方二十裡就是新鄭城!”
嬴成蟜目露振奮:“終於快到了。”
“二十裡路,一夜可達!”
李信微怔:“主帥,我軍現下頗為疲敝,且天色將黑,何必摸黑前進?”
“末將諫,於前方五裡處安劄營寨,沐浴振旅,明日天亮繼續出發。”
振旅而回,是凱旋大軍特有的待遇。
在李信看來,振旅可是難得的榮耀。
一名將領一輩子都不一定有一次振旅而回的機會!
總不能不振旅就回軍吧!
嬴成蟜發問:“今夜紮營,明晨振旅,我軍何時才能抵達新鄭?”
李信當即道:“約為明日下午。”
嬴成蟜認真的說:“下午抵至新鄭,大王再犒三軍,結束時天色必晚。”
“但,麥子已經熟了。”
“大軍解散之後故韓地的將士們可以迅速回家,但老秦地的將士們還需要跋涉數日才能到家。”
“本將以為,相較於休息一夜、振旅入城,將士們可能會更在意家裡的那幾畝田,也更想早點回家與家人們團圓,一起度過臘祭!”
臘祭,也就是秦人的春節。
若是有戰事,嬴成蟜確實沒辦法放將士們回家。
可明明有提前回家的可能,為何要為了一些與普通將士沒什麼關係的形式主義而壓著他們不許回家?
嬴成蟜加速回軍不僅僅是因為糧草壓力,也是希望能早點放將士們回家過年!
李信不能理解,並對不能振旅頗為不甘,卻也隻能拱手:“主帥所言甚是!”
嬴成蟜朗聲而呼:“傳令全軍舉火,趁夜前行。”
“明日日出之際我等便可抵至新鄭。”
“明日下午全軍即可解散。”
“家,就在前麵!”
隨著嬴成蟜的命令傳遍全軍,中高層將領們頗感不解,但沒有任何一名基層士卒有所不滿。
全軍士卒激動的齊齊呐喊:“回家!!!”
李牧怒斥趙悼倡後確實非常魔幻,太過狂悖,但改編不是亂編,芝士也不能信口開河,這一段出自《列女傳·卷七·孽嬖》。而根據《史記》中梳理的時間線,在約公元前242-公元前234年這一階段,從地方被調回朝廷、又任相邦出使過秦國的李牧卻突遭雪藏,在北疆無戰事、中原大興兵的關鍵時刻,李牧卻被再次派去雁門鎮守邊關,隻是偶爾獨率雁門兵進攻燕國奪取一兩塊疆域,直至扈輒戰死,趙國危急之際李牧才終於被調回朝廷,而趙悼倡後封後也是在公元前242年左右。同時我們還能發現李牧有很多神奇的操作,如朝中貴人盤剝軍餉糧草,李牧就令防區內所有城池將稅收送入李牧府上作為軍隊經費。同時李牧也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型案例,多次拒絕出征,對趙王講條件要保證。所以芝士認為《列女傳》這一段記載在邏輯、前因後果以及人物性格上並無太大問題,便直接取用了。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