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薪原本以為隻有香港受災,卻沒想到在江淮等地也是水災泛濫。本來這裡是產糧重地,今年卻顆粒無收。
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百姓,十室九空,餓殍遍地。
一個穿著破衣爛衫白發蒼蒼的老婦,見了趙傳薪一行人穿著光鮮,顫巍巍的拄著拐杖,持著一個豁牙缺口的破碗,直接給趙傳薪跪下。
“好人有好報,發發善心吧。”
說完,給趙傳薪磕頭。
臟兮兮黝黑的麵龐,被風吹日曬的皸裂。銀發散亂,乾枯沒有一絲光澤,磕頭時還沾染了泥土碎屑。
說話的時候,嘴唇餓得在顫抖。
一行人都驚呆了。
手一翻,趙傳薪掌心多了一個饅頭。
“老太太,你先拿去吃。”
他知道這麼乾有些不妥,但實在見不得這個年紀的人給他下跪。
磕一個才給一個饅頭,不知要折多少年壽命。
老太太看見精細的白麵饅頭,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趙傳薪是個講究人,細糧粗糧他都吃,但細糧如白麵,不能有一點麩皮,要磨到沒有一塊疙瘩,還要精篩麵筋才行。
這饅頭可比多數人家吃的要精細多了。
“謝謝謝謝,好人有好報……”
老太太笨嘴結舌,說不出更多好話,翻來覆去就這一句。
除了老太太還有更多災民,他們看到趙傳薪掏出白麵饅頭,立刻眼紅,一哄而上準備哄搶。
英華等一乾人臉色刷的慘白。
他們是知道亂民有多恐怖的。
心裡大罵趙傳薪沒有一點社會經驗,這時候,要麼拿出大量的糧食,要麼就彆多管閒事。
高麗忽然出手,抓住一個男人的辮子,在他小腿踢了一腳,男人慘叫而倒。
穩準狠快,被他演繹的淋漓儘致。
趙傳薪掏槍,朝天砰砰砰……打空彈夾。
“老子的東西也敢搶?”
人群“嘩”地退潮一樣散開。
一個個麵帶畏懼,又貪婪的盯著老太太手裡的饅頭。
趙傳薪眉頭緊蹙,掃視一周:“堅持幾日,過些天我讓人送糧過來。現在誰敢搶這老太太的饅頭,我弄死他!”
不是不懂,隻是無所謂。
誰有槍誰最大,在這個年代遊戲規則就是這樣的。
他把身後人聚攏,包括英華他們在內。
“支援港島的糧食都不夠,現在看來內地災情也不容樂觀。大家研究一下,該怎麼辦是好?”
要是國外的先進技術,或者是軍火,劉寶貴倒是很在行。
若說糧食,他就門外漢了。
最後還是英華開口:“道光年間朝廷頒布旨意,糧食進口免稅,出港也可以載貨。暹羅其地米甚饒裕,價值亦賤,路途不遠。與其我們在內地采購,讓商人從中間牟一道利,不如我們自己去暹羅采購?”
趙傳薪轉頭看向劉寶貴:“這事兒就得你去辦,敢不敢去暹羅?”
劉寶貴長這麼大,連想都不敢想有一天會出國。
想到孤懸海外舉目無親,連語言都不通順,劉寶貴頭皮一陣陣發麻。
但他還是硬著頭皮說:“敢,有何不敢?”
既然手裡有錢,在哪裝逼不是裝呢?
讓劉寶貴去做事,不代表不重視他的生死。
畢竟這位逐漸被帶偏的高祖,那也算他的祖宗不是?
點點頭,趙傳薪又對高麗說:“你帶人陪著寶貴,保護好他。斂之先生,你幫忙聯係聯係懂得暹羅話的翻譯,隨他們同行。”
這就安排上了?英華詫異,這位趙先生一點沒把他當外人啊。
趙傳薪又一一點名隨行的社會各界人士,每個人都有任務。
他也不吝嗇,辦事的車馬住宿和餐飲一應費用,大方的讓財務撥款。
英華顛著手裡的油紙包裹的一遝銀元,苦笑對劉佳慧說:“趙先生是個妙人。行事看似孟浪,關鍵時候卻能頂得上。”
這一路上,他每天都要和劉佳慧交流。
而他主筆多年的《大公報》,向來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主旨。
故而十分欣賞前衛的劉佳慧,隻要不是瞎子大家多少能看出來他的心思。
但劉佳慧似乎並不感冒,因為英華是有妻兒的。
況且她心裡此時也裝不下彆人,所以隻是笑笑:“趙隊長憊懶慣了,心卻是極好的。”
趙傳薪去給大洋彼岸的管家弗萊迪怕維特發去電報,讓他從美洲購買糧食運往中國,尤其是產糧大戶巴西。
美洲也是數一數二的產量大區,運輸過程雖然漫長,可恰好能趕上這邊的糧食供應後繼無力之時。
搞不好到時候能派上大用場。
出了電報局,他迎麵遭遇了兩個西裝革履的男人,一個日本人,一個白人。
為何他能一眼認出日本人?
漢奸頭,仁丹胡,不到一米六的矮個子,典型小日本相貌。
在魔都,日本人就好像英國佬的狗。
所以,趙傳薪猜測旁邊的白人是英國人。
果然,一開口就英倫腔:“中國的天災,你沒必要傳回國內吧?你們報社難道還要給本土糧商通風報信麼?”
日本人說話要抬頭才能正視對方:“不,這關乎國計民生。我們國家的糧食長期處於緊張的平衡狀態,任何風吹草動都不容忽視,我擔心中國的天災會影響到日本的糧價。”
兩人說著話,進入電報局。
此前還有個仇,趙傳薪一直沒有報呢。
日本人刺殺他,他隻是在報紙上抗議了一下,不痛不癢的,或許不管是列強還是清廷,都在看他的笑話。
聽了日本人的話,他腦海裡閃過了一些念頭。
日本的“明治維新”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日俄戰爭,日本勝利以後,國內的許多有誌之士紛紛趕赴日本留學,想要效仿日本學習強國之道。
這股留學風潮影響很廣。
但在這些成功背後,也埋下了某些危機的伏筆。
趙傳薪心思電轉,嘴角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他和依然逗留在上海的劉佳慧打了個招呼:“你們去港島吧,英華先生等人陪同,彼此有個照應。”
劉佳慧驚訝道:“你不去麼?”
“去再多人,也不能憑空生出糧食,我從彆地方想想辦法。
對了,謬之先生,你認得日本翻譯麼?”
這一趟監督小組吸納社會各界人士的舉措,算是走了一步好旗。
這些人天南海北多少都有些人脈,尤其是辦《大公報》的英華。
許多事都仰賴於他。
英華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啥事都找他,這兩天本想與劉佳慧親近一番,看看有沒有機會升華他們的“慈善友誼”,卻忙的腳打後腦勺根本說不上幾句話。
他失去了最初的熱忱,沒好氣的說:“這裡不認識什麼日本翻譯,在日本倒是認得幾個留洋的學生。”
本來趙傳薪是不打算挑明想去日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