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作為宗主國的中原王朝,則秉持著“薄來厚往”的原則行事。
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前來朝貢的國家使節們,中原王朝會回贈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其所貢獻之物的豐厚賞賜。
以確保這些外國使臣,能夠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
鄭和率領龐大艦隊遠航西洋之舉,實際上也正是這種“朝貢體係”的具體體現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整個航海行動並無絲毫商業意圖摻雜其中。
非但如此組建這支規模宏大的船隊,本身就耗費巨大。
再加上船上所裝載,用於賞賜他國的各類珍稀物品,更是一筆令人咋舌的開支。
據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廣誌繹》卷一,中明確記載道:“本朝初年之時,國庫充盈豐裕。
那位備受尊崇的三寶太監鄭和,奉旨西行下海,攜帶白銀多達七百多萬兩。
曆經整整十年歲月,最終歸來時竟然還剩下一百餘萬兩銀子未曾用儘。”
由此可見這場聲勢浩大的遠洋航行活動,雖然彰顯了大明帝國的強盛國力,但從經濟角度來看卻無疑是一項沉重負擔。
由於無法獲得直接且可觀的經濟效益回報,大明逐漸無力繼續維持這樣大規模的海上探險活動,最終導致了其遠洋事業的衰落。
從上述浩如煙海、卷帙繁多的曆史資料當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洞察到這樣一個事實。
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地下西洋。
這一壯舉竟然耗費了,高達六百多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如此巨額的開銷,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當這支氣勢磅礴的船隊曆經千辛萬苦,從遙遠的西洋勝利返航。
人們驚訝地發現,那些滿載而歸的寶船之中,並未裝載著來自異國他鄉的實用性商品。
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堆堆價值連城、璀璨奪目的昂貴珠寶。
麵對此情此景,那位曾輔佐明孝宗成功締造出“弘治中興”盛世局麵的重臣——劉大夏。
不禁痛心疾首地批判道:“三寶太監鄭和此番下西洋之行,靡費錢糧多達數千萬之巨。
更有無數英勇無畏的軍民,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代價簡直不可估量。
即便最終真的獲得了些許珍寶凱旋歸來,但對於咱們國家,又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益處呢?
說到底這不過,隻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弊政罷了!”
平心而論劉大夏的這番言辭,若從當時曆史發展的真實狀況來審視,倒也並非毫無根據可言。
畢竟倘若遠洋航行,無法獲取足夠的經濟利益作為堅實後盾。
那麼鄭和下西洋這項宏偉計劃,最終被迫擱淺乃至終止,似乎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彼時的歐洲各國大多窮困潦倒。
甚至就連高高在上的王室成員們也時常陷入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以至於不得不低聲下氣地向商人們借貸度日。
正因如此一旦他們意識到遠洋航行,乃是一樁有利可圖的買賣。
無論是尊貴無比的王室貴族,還是普通平凡的市井百姓,皆心甘情願、齊心協力地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