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尼日爾河三角洲
第899章尼日爾河三角洲
這一次針對southira號鑽井平台的襲擊,發生在尼日爾三角洲地區,在西非尼日利亞南部,麵積3.6萬平方公裡,這裡湖泊、沼澤、廢棄河曲星羅棋布,石油資源豐富,氣候濕熱,人口100餘萬,是世界第四大三角洲。
眾所周知,尼日利亞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不過尼日利亞的幾乎所有油氣產量,都來自於尼日爾三角洲,這裡是世界第十二大富含油氣區,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45億噸,占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2.2,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2.7萬億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天然氣儲量的1.4。
在尼日利亞國內的石油產業中,殼牌公司占據重要地位,就比如這一次被襲擊的southira號鑽井平台,就是由殼牌公司所雇傭的。
其原因,就是因為殼牌是最早發現並開發尼日利亞石油資源的企業,其在尼日利亞的石油開采活動可追溯至殖民時期。
1937年,殼牌獲準在尼日利亞進行原油勘探,成為第一家進入尼日利亞的石油企業。
1956年,殼牌在尼日利亞的尼日爾三角洲發現石油,並於1958年開始商業開采,日產6000桶。
隨著1960年尼日利亞獨立,殼牌更加深入地參加到尼日利亞的油田鑽井、管道鋪設、煉油廠建設與港口設施開發等活動中。
同時,道達爾、埃爾夫等歐洲大型石油公司也相繼進入尼日利亞。
20世紀70年代後,殼牌在尼日利亞的業務進一步擴大,到今天,殼牌在尼日利亞經營著超過1000口鑽井、87個流量站以及尼日爾三角洲長達6000多公裡的輸油管道,日產油能力已經超過100萬桶。
殼牌在尼日利亞的地位非同小可。
在石油開發領域,殼牌作為最早的開發者,長期占據壟斷地位。
1979年之前,在石油儲量最高的尼日爾三角洲地區,殼牌的石油產量超過地區總產量的一半,超過了美孚、埃爾夫等10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產量總和。
1977年,尼日利亞政府成立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nigeriannationapetroeupany,簡稱nnpc),希望通過收購股份的形式在石油行業推行國有化。
於是在1979年,國有化nnpc與殼牌組建了合資公司——殼牌尼日利亞石油發展公司spdc)。
其中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nnpc)占股55,殼牌占30,其餘石油公司分享剩下15的股份。
從股份上看,殼牌相比於其他外國石油公司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從管理結構來看,雖然殼牌尼日利亞石油發展公司的大股東是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但其仍屬於荷蘭皇家殼牌的海外子公司,且經營者仍為殼牌,並且曆任總經理都由殼牌人員擔任。
可見該公司仍然是由以殼牌為代表的外國資本主導。
合資公司成立後,殼牌開始開發尼日利亞的深水油田——整個尼日爾三角洲地區,38位於陸地上,21位於大陸架,41處在深海區。
不過在尼日爾三角洲地區,並不是那麼太平的,這裡有著眾多的反政府武裝,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尼日爾三角洲解放運動”。
他們經常襲擊石油公司,綁架人質。
據統計,2006年至今,至今已有超過300名外國人在這一地區遭綁架。
尼日爾三角洲地區的反政府武裝同其他國家的稍稍有所不同,可以稱之為“油氣寄生型”反政府武裝。
尼日爾三角洲地區反政府武裝的產生,有著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這一油氣產區的經濟矛盾、族際矛盾、代際矛盾相互交織,引發政府、公司與當地民眾間的複雜衝突關係,而和平抗爭的失敗最終使民眾選擇以武裝鬥爭的方式爭取自身的利益。
1914年,英倫尼日利亞殖民地與保護國政府頒布了《礦物法案》,規定各類礦產資源均歸地方政府所有,收益自然也用於地方社會發展。
到了1960年尼日利亞獨立後,曆屆聯邦政府從政治整合、經濟統籌的角度出發,都致力於儘可能多的控製油氣收益,並據此製訂了新的《石油法案》。
根據該法案,以往的地方自主性原則被廢除,所有的油氣資源均歸聯邦政府所有,油氣產區的油氣收入由聯邦政府通過中央基金配發。
自此,油氣產區可獲得的稅收收益比例逐年銳減,由1953年的100逐步減至1984年的1.5,到1992年才小幅增加到3。
也就是說,油氣產區地方政府從油氣收入中直接受益較少。
此外,聯邦政府雖在1992年從其油氣稅收中為產油地設立了發展衍生基金,但該基金的管理組織“石油礦物產區發展委員會”opadec)和“尼日爾三角洲發展委員會”nddc)貪汙腐敗與官僚作風嚴重,對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十分有限。
由於油氣行業帶有明顯的技術、資本密集特征,對資源所在地的就業拉動不足,對當地社區的發展貢獻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油氣開發的利益分配份額又被減至最低,意味著三角洲地區既不能受惠於油氣產業的發展,又喪失了發展其他行業所必需的啟動資金。
在利益分配削減的同時,油氣產業發展產生的巨大環境成本也損害了當地民眾的利益。
這項“負資產”主要體現在土壤、水源與大氣汙染上。
據統計,截至2013年之前的半個世紀,三角洲地區共發生6000多起漏油事故,造成150多萬桶油氣泄漏,汙染了當地土壤與水源;大量輸油管道的隨意鋪設則改變了原有的河流走向,破壞了魚類產卵場;而油氣開采中放空燃燒的各類伴生氣則對該地區的大氣造成了嚴重汙染。
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已成為世界汙染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不僅居民身體健康受到了損害,而且當地傳統的漁業與農業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然而,尼日利亞聯邦政府為了保障油氣收益的持續增長,長期漠視三角洲地區的環境問題。
1969年《石油法案》免除了油氣公司在地方環境保護上的義務;1978年的《土地使用法令》則規定尚未劃歸聯邦政府的土地歸州長當時由中央政府任命)所有,油氣公司自此可以隨意鑽井,無需與地方社區協商,而地方社區也就喪失了與油氣公司博弈並獲取環境補償的權利。
無論是在油氣資源的收益分配上,還是在油氣資源的成本分攤上,尼日利亞聯邦政府均長期忽視三角洲地區民眾的利益。
這一能源富集地也因此淪為尼日利亞最貧窮的地方。
據不完全統計,到20世紀末,這一地區的貧困率高達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