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70的家庭電力短缺,多數社區教育設施奇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低於40,僅有2的當地人口能夠獲得基本醫療保障。
當地居民平均壽命僅為46.8歲,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則高達20。
到1999年阿布巴坎爾軍政府還政於民之際,尼日利亞聯邦政府已無法再忽視三角洲地區惡劣的社會經濟狀況。
為了平息日益高漲的民眾不滿情緒,當年政府將油氣產區可獲得能源收入的比例提高至13,但這仍不足以償付近半個世紀以來三角洲地區民眾所付出的代價,因而民眾普遍認為這一比例應提高到25~50之間。
聯邦政府的有限讓步與民眾的利益訴求仍無法契合,不滿情緒廣泛彌散。
2005年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三角洲地區居民認為聯邦政府是阻礙當地發展的罪魁禍首。
2007年的另一項調查則表明,多達36.23的民眾存在不滿情緒,表示願意參與或支持武力反抗政府的活動。
尼日爾三角洲地區的反政府武裝,從最初的小規模到後來的有組織大規模的演化,也同尼日利亞的政局相關。
1999年,尼日利亞軍政府還政於民,尼日利亞重啟了民主化進程。
然而,由於相應監管製度的不完善,尼日利亞在2003年的選舉中出現了大量舞弊行為。
少數政客為贏得選舉,不惜雇傭、武裝激進分子成立忠於其個人的武裝團夥,強迫當地社區民眾投自己的票。
其中,“尼日爾三角洲人民誌願軍”最初由河流州州長彼得·歐迪利扶植。
在選舉後,為防止該組織勢力坐大,歐迪利又支持“尼日爾三角洲民兵團”與之對抗,相互製衡。
最終,尼日爾三角洲人民誌願軍在2004年9月宣布與政府“全麵開戰”,要求所有油氣公司立即停止作業,離開三角洲地區,同時開始對三角洲地區的油氣生產設施發起大規模破壞行動,對尼日利亞乃至世界原油市場均造成了巨大影響。
由於清剿行動難以奏效,奧巴桑喬政府不得不尋求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最終,“尼日爾三角洲人民誌願軍”於2004年10月與政府達成停火協議。
政府承諾給予武裝分子大赦與工作崗位,並以1800美元件的價格回收其手中的武器,而後者則保證停止與政府的對抗行為。
然而,該停火協議僅是暫時地平息了三角洲地區的武裝衝突。
一方麵,大赦項目未能有效幫助武裝分子回歸社會,油氣資源開發引發的各類矛盾也未得到徹底解決;另一方麵,政府對武器的“收購價”遠高於“市場價”,在客觀上起到了幫助武裝分子升級軍備的作用。
2005年9月,“尼日爾三角洲人民誌願軍”前領導人阿薩裡·多庫伯被政府以分裂國家罪逮捕,引發社會強烈反彈。
2006年1月,“尼日爾三角洲解放運動”成立,在隨後6個月中向油氣公司發起了近20次襲擊,造成了超過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占當年尼日利亞油氣總收入的32),並導致國際油氣公司大規模的撤離。
此後,“尼日爾三角洲解放軍”、“1895年11月運動”等反政府武裝相繼成立,圍繞油氣資源同政府、或彼此間展開激烈爭奪。
至2009年,尼日利亞油氣出口量較2006年又下跌了38.5。
作為在尼日爾三角洲區域擁有重大油氣權益的殼牌公司,也不得不在這些年中以多種方式保證他們油田的安全,包括向這些反政府武裝定期交納“保護費”,出資提升政府的武裝,雇傭並加強自身的安保力量等……
不過隨著最近愈演愈烈的襲擊行動,最終殼牌公司雇傭了總部位於科洛芒格基地的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來保證他們一些油田的安全。
這就是之前一幕的由來,不管是那些石油平台上的安保人員,還是支援的武裝直升機,都屬於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
在此之前,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輸出了大量的安保人員去抵達倫敦,為g4s集團進行“勞務輸出”,協助倫敦奧運會的安保工作。
奧運會閉幕之後,這些人員大部分都返回了科洛——因為美利堅開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撤離,相應的,這些地方對於軍事承包商的需求就在減少之中。
這就令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需要開辟更多的業務,其中就包括為尼日利亞的石油公司進行安保。
目前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在尼日爾三角洲地區建設了安保基地,已經有超過1000名武裝安保人員,以及相應的武器裝備,被布置在了這裡。
雖然說保護者軍事服務公司的安保報價要比殼牌公司之前的安保公司要高,但他們的實力,還是非常令對方滿意的。
同時,自尼日爾三角洲衝突開始,隨著安全局勢不斷惡化,許多國際石油企業都有意從尼日利亞撤資,其中包括道達爾、eni等大型石油公司。
聯合能源集團的內部,也在評估接手這些石油企業在尼日利亞的石油份額的可行性,畢竟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的根本矛盾目前並未解決,即便是用強硬的手段去壓製那些反政府武裝,但隻要利益分配得不到三角洲當地民眾的肯定,那麼反政府武裝依然擁有存活的土壤。
不過至少現在開始,聯合能源集團同殼牌公司也有了合作的開端——他們同西非洲集團旗下的科洛能源化工集團集團三方合作,將在距科洛洛蒂港大約90公裡的石化產業基地中,投資一座煉化基地,尼日利亞產出的部分原油,將在此經過加工之後銷往全球。
這座煉化基地總投資超過150億美元,包括兩座煉油廠和一座化工廠——目前科洛的這一處基地,已經成為西非最大的石化基地,並且因為洛蒂擁有相關的石油化工學院,加之多年的培養,科洛也已經能夠為這些石化工廠提供成熟的產業工人以及一線技術人員。
當然,尼日利亞本土也不是沒有煉化基地,但尼日利亞的原油日產量曾接近250萬桶的曆史高點,不過由於設備老舊、偷盜破壞等原因,目前產量隻有不到200萬桶。
同樣,日尼利亞國內四家國有煉油廠因管理不善,煉油量遠達不到每天44.5萬桶的設計產能。
因此尼日利亞本國煉油廠的產能根本無法消化它們的產油量,它們大部分產出的原油,都是直接進行出口的。
現在運抵科洛的石化基地進行原油煉化,距離並不遠,可以說非常方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