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老太後如此明顯的誹諷中傷,必定會讓劉榮怒火中燒,就算無法為死去的老爹討回公道,也起碼會當場變臉。
卻不料禦榻旁,劉榮依舊是那副雲淡風輕,笑意盈盈的模樣;
如是對老太後拱手一禮,而後還不忘繼續說道:“戚夫人雖亡於長樂宮永寧殿,但時至今日,也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
“也該是時候,重新啟用永寧殿了。”
“——永寧殿,已經空置了太久太久,久到連殿室上方的橫梁,都已經出現了腐朽的征召。”
“總不能因為一個戚夫人,就將碩大一個永寧殿一直封禁,千百年都不再解封?”
劉榮原本想說:反正日後,長樂宮也未必不會再死人;
總不能死一個人,就把死者所在的殿室給封了?
若真是這樣,那時間久了,長樂宮豈不就沒地方住了、豈不就成墳崗了?
但最終,劉榮還是控製住了衝動,將這個稍有些過激的表達給咽回了肚中。
——長樂宮裡,當然會死人。
單看年紀,長樂宮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最可能死的,便是當朝竇太皇太後。
不同於原曆史時間線上的漢武大帝:劉榮即便才剛即位,也已經監國三年——就算說不上大權在握,也起碼是和祖母竇太後分庭抗爭。
隻是不怕歸不怕,基本的尊重,劉榮也還是得給竇太後。
不是因為劉榮心軟;
而是因為這麼做,對劉榮最有利……
“皇帝明白這個道理便好。”
劉榮無懈可擊的應答,竇太後頓時生出一種重拳砸在棉花上的無力感。
這麼做——讓兒媳栗太後住去永寧殿,對竇太後而言,其實也是有一些風險。
原因無他:永寧殿之所以會成為長樂宮的‘禁地’,是由於被製成人彘的戚夫人,最終便死在了永寧殿。
坊間甚至傳聞:戚夫人——或者說是那頭人彘的屍體,至今都不知道被埋到了永寧殿的哪個角落!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呂太後。
——是‘漢太後’群體頭頂上,懸著的那柄天罰神劍。
讓栗太後住去永寧殿,很容易讓竇太後陷入極其不利的輿論處境當中。
——戚夫人住過永寧殿,如今栗太後也住進了永寧殿;
呂太後害死了戚夫人,還是在永寧殿害死的;
那竇太後,是不是也要在永寧殿——在前輩‘呂太後’的作案現場,將栗太後也給害死……
迫害太後,固然是重罪;
哪怕是對太皇太後而言,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傷及太後性命,都是會引起極大爭執動蕩的大錯。
但竇太後心裡很清楚:真正要命的——比‘害死太後’都更要命的,是這個舉動是否效仿了某人。
第(2/3)頁
第(3/3)頁
以至於最終,但凡有誰嘴賤提了句‘複為呂氏’……
“皇帝這養氣功夫……”
“——這才幾年呐?”
“那個敢對著我厲聲怒喝,之後又誠惶誠恐躲去太廟的皇帝,哪兒去了?”
很顯然,竇太後是在激劉榮。
隻要劉榮在今日這場朝議,當著滿朝公卿大臣的麵,對自己表達那麼一絲不滿——甚至是說話稍微大聲一點,竇太後都可以借題發揮。
具體做法很簡單:直接哭天喊地,扯‘我兒屍骨未寒,皇帝就這般對我’啊之類,引得朝堂內外的同情,占據長幼秩序的道德製高點;
而後,自然就可以‘皇帝尚幼,不可急於親政’……
“皇祖母,還有什麼要說的?”
“若是沒有,孫兒,這便繼續朝儀了。”
激將法並沒能換來劉榮的歇斯底裡,竇太後自也隻得淡淡點點頭,旋即便再次陷入沉默之中。
——無論何種情況,朝儀都得是皇帝主持。
哪怕太後、太皇太後來鎮場子了,也頂多是掠陣的性質。
頂天了去,也就是在皇帝明顯犯糊塗的時候,稍微提醒一下皇帝。
除此之外,整個會議進程,太後都會選擇漫長的沉默。
“下一個議題~”
下一個議題,原本是劉榮打算通過一點小手段,來向朝堂內外表明:自己不會立刻變動先帝朝的國朝大政,更不會在三公九卿級彆進行人事調動;
但在看到竇太後若有所思,明顯是在憋下一個壞的側臉後,劉榮心下當即靈機一動……
“下一個議題,也同樣很重要。”
“——關乎太皇太後,乃至我漢家宗廟、社稷的聲譽!”
“若是處理不得當,更可能動搖宗廟、社稷的根基,更甚是天下大亂!!!”
劉榮毫無征兆的拔高音量,自是嚇得殿內眾人各自伸長了脖子,看向劉榮那明顯有些惱怒的身影。
什麼事兒這麼嚴重?
匈奴人打來了?
那也沒嚴重到宗廟、社稷顛覆,天下大亂的地步啊……
難道……已經打到長安了?
沒讓殿內百官等太久,劉榮便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日辰時,朕居然聽到宮中,有人說我漢家的太皇太後,是同秦趙太後一樣的人!”
“——這還了得?!!!”
“若皇祖母是秦趙太後,那孝景皇帝成什麼了?”
“太宗皇帝又成什麼了!!!”
···
“連朕的未央宮——連朕身邊的宮人,都敢光明正大的談論這些話;”
“宮外,又該有多少人,以這樣惡毒的話語,中傷我漢家的太皇太後,甚至是折辱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呢?”
說著,劉榮不由麵色陰沉的一頷首,目光在殿內百官公卿身上掃視一周。
終是重重呼出一口氣,又使勁咬緊了牙槽。
“查!”
“必須給朕查到是誰!”
“必須查到是誰這麼大膽,居然膽敢做出這等逆天之事!”
此言一出,廷尉趙禹、內史田叔當即出身領命;
另一側的功侯班列,宋子侯許九則是心虛的縮了縮脖子,卻也很快便調整好了狀態。
而在禦榻旁,天子榮卻是微微側過身,歇養撇了眼禦榻上坐著的祖母竇太後;
片刻後,方再次正對向殿內,沉聲道:“若無旁事,便散朝吧。”
“朕另有要事,便不親送皇祖母、母後了;”
“——皇祖母,且慢行。”
“有勞母後,替兒送皇祖母一程……”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