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半夜遣人,偷偷把鹿換成馬,再於次日理直氣壯的對朝公叫囂:看,朕說了是馬吧?
至於這麼做的原因,自然是由於現階段的華夏文明,還處於‘君權神授’這一概念的新興時期。
君權神授,代天牧民,意味著‘天子’二字,基本就是字麵意思:天神的二子。
既然是神的兒子,也就是半個在世神,那當然是不會犯錯的咯?
畢竟後世有句名言:神,是不可以有血條的;
血條暴露的那一天,便是神跌落神態的開端。
同樣的道理:在這個時代,神是不可能有錯,也不可能犯錯的。
自然,至高天神的兒子——天子,也就是實際上的皇帝,也是不可以犯錯的。
就算客觀上無法避免犯錯,主觀上也絕對不能承認。
在原本的曆史時間線上,這一現狀,是直到漢武帝那封輪台罪己詔頒布,開啟了華夏帝王‘罪己認錯’的開端,才得以初步轉變。
但與此同時,武帝爺一封罪己詔,也算是以官方立場,承認了天子可能會錯、皇帝可能會犯錯的客觀現實。
然後,天子就不神聖了;
臣子就可以嘰嘰歪歪,張口天子失德,閉口天子犯錯——甚至有佼佼者如霍光,明明隻是想廢帝另立,卻為了增加自己廢帝的說服力和合法性,而為昌邑王編織一千一百二十七件‘罪過’了。
可憐海昏侯,在位短短二十七天,卻忙忙碌碌犯下大罪一千一百二十七件;
平均每天超過四十二件——也是難為海昏侯,在每天有限的十二個時辰裡,居然能來得及犯這麼多事兒……
說回眼前:如今漢家的政治背景,還不允許皇帝在任何場合、以任何形式,親口承認自己的錯誤。
即便拋開這一政治背景不談,當今天子劉榮,也絕非前腳剛做出一個決定,後腳當著臣下的麵唾麵自乾,否定自己決斷的昏君、庸主。
既然不是真的認錯,那劉榮的真實意圖,也就不言而喻了。
知道這是一場考試,竇嬰自然也拿出了應試的態度;
隻短暫措辭片刻,便以當世大儒的身份,開始為劉榮辯起經來。
“陛下高瞻遠矚,又豈是臣等庸人所能揣測?”
“——雖然不能完全明白陛下這麼做,究竟是出於什麼緣故,但即便是臣這樣愚鈍的人,也能大致參悟些許;”
“方才那番話,如果真的是陛下在否定自己,那臣要對陛下說:望陛下切勿妄自菲薄!”
“畢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第(2/3)頁
第(3/3)頁
“就好比先孝景皇帝,生來就是為了削藩——陛下,也是生來便要率領我漢家,一掃過往五十年之國仇家恨。”
“既如此,陛下不願再與匈奴胡蠻虛與委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不得不說,竇嬰這番話很有水平。
捫心自問,若換做劉榮站在竇嬰的立場,可定無法將這個純粹的馬匹,拍的這麼高大上、光偉正。
當然,如果僅僅隻是這樣——如果僅僅隻是馬匹拍的好,劉榮也不會說竇嬰有資格,甚至是唯一有資格成為劉舍之後,下一代漢相的人選了。
沒錯;
除了高情商,竇嬰也還同時具備高能力。
除了一手鬼神莫測的拍馬屁絕學,竇嬰,也同時具備相當敏銳的政治嗅覺,以及相當宏大的政治視野。
“當然,對於之後的事,想來陛下也早已成竹在胸。”
“比如今歲秋後,匈奴人幾乎必定會再度犯邊,以報開春之時,陛下折辱匈奴使團的仇。”
“戰事調度,陛下恐怕已經有了成算;”
“待臣履任亞相,便該循著陛下對秋後戰事的安排,為陛下分憂解勞了……”
你看看!
你看看這話說的,多漂亮?
明明是想提醒劉榮:今年秋收之後,匈奴人肯定還要打過來;
可說出來的話卻是:陛下肯定已經預料到這件事了,而且肯定做好了安排……
“儒家啊~”
“嘿;”
“就竇嬰這張嘴,便是放在後世,那也未必不是個‘很想進步’的宦海潛力股……”
暗下如是思量著,劉榮卻並沒有再開口。
——劉榮知道竇嬰,是在委婉的提醒自己:陛下,秋後可又要打仗了啊?
準備好了沒有?
對此,劉榮隻想說,事實勝於雄辯。
與其用嘴——與其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和竇嬰扯什麼‘朕意已決’‘死戰不退’之類,還不如帶著竇嬰,往博望苑魯班苑走一遭。
等看到了那一件又一件或許存在過、或許不曾存在,卻無一例外超越這個時代的先進武器軍械,想來竇嬰心中,便會有答案的……
事實也不出劉榮所料;
在魯班苑逛了不單半日,竇嬰便沉默了。
甚至從這一天開始,竇嬰再也沒有問過類似‘打得過嗎?’‘值得打嗎?’之類的問題,又或是發表過‘要不彆打了吧?’‘再想想其他辦法?’之類的看法。
在這一天,竇嬰在魯班苑提出的問題,隻是反複不斷地:這個叫什麼?造價多少?怎麼用?
而在這一天之後,竇嬰在有關匈奴人的話題上,便隻剩下一個態度。
——禦史大夫的字典裡沒有和字!
我儒家尊奉孔夫子為聖賢,主打的就是一個九世之仇,猶可複也!
什麼?
你說儒雅隨和,君子氣度,禮儀之邦?
嘿!
這把連弩,瞧好了!
禮儀之——邦!
——邦!!!
——邦!!!!!!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