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doctypehtl
head
metacharset="utf-8"
titlebookchapterlist/title
/head
body拋開竇嬰的外戚身份不談,單說能力,劉榮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表叔的。
畢竟再怎麼說,也是竇氏外戚傾一族之力,所選拔、培養出來的精英,又在故南皮侯竇長君、章武侯竇廣國這兩位同族長者身邊跟了不少年,學到了不少東西。
再考慮到竇嬰‘大儒’的身份,以及儒家在如今漢室愈發強勢,甚至已經在民間近乎達成學術壟斷等客觀事實——毫不誇張的說,竇嬰這個人,劉榮是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裡了。
就算竇嬰隻是個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腐儒,劉榮也肯定要讓竇嬰在丞相的位置上涮一下,然後再搞個榮譽職務,把竇嬰長期留在長安朝堂。
更何況竇嬰,並非隻有‘儒家代表人物’的象征價值。
——作為外戚,尤其還是當朝太皇太後:竇老太後族人,竇嬰的存在,將在很大限度上保證劉榮與老太後,或者說是東西兩宮之間的政治鬥爭,保持在鬥而不破,或者說是暗下爭鬥,明麵上和平的狀態。
與此同時,曾投身行伍的軍方背景,使得竇嬰具備了在漢家不容置疑的政治履曆:文武雙全!
再加上竇嬰本身具備的才能,以及在朝野內外享有的聲望,劉榮幾乎可以斷定:竇嬰為相,於劉榮乃至漢家宗廟、社稷而言,幾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之所以是‘幾可謂’,而非‘絕對’,自然是外戚的身份,為竇嬰帶來的負麵影響。
要想知道這負麵影響的來源,還得追溯到高後呂雉……
從本心上說,就算劉榮不內定、不插手下一任丞相的民主選舉,並且阻止竇老太後扶持自己的族侄;
或者更直接點——就算直接把竇嬰的信息蓋住,隻告訴朝堂內外:有這麼一個人,有這樣這樣的能力、這樣這樣的背景,曾做過什麼什麼事,取得了什麼什麼成果;
哪怕是這樣,漢家的下一任丞相,都幾乎必定是竇嬰!
也就是說,竇嬰本身就有資格做丞相,且無論能力還是資曆,都找不出比竇嬰更適合丞相的人選。
當然了,眼下,才剛到禦史大夫岑邁告老乞骸骨,竇嬰即將成為亞相禦史大夫的階段。
不出意外的話,除非現任丞相劉舍在短期內暴斃而亡,又或是犯了大錯被罷相,否則,竇嬰為相,便大概率要等到劉舍壽終正寢的那一天。
許是三五年後,或是七八年間——便是十五二十年,也絕非不可能的事。
但竇嬰還很年輕;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花費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從副總理的位置熬上總理,並非一件多麼不可接受的事……
“近些時日,朝堂內外頗有物論;”
“說是朕還未加冠親政之時,便對來訪的匈奴使團惡語相向,完全不顧過往之盟約,乃至基本的禮節。”
“——甚至有人說,朕還沒加冠便是那般,如今加了冠、親了政,隻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知這些傳言,魏其侯可有耳聞?”
漫步行走於上林苑入口大門起始,直通博望苑的直道之上,劉榮背負雙手,麵色淡然;
一邊漫無目的的觀覽著道路兩側的風景,嘴上,也不忘一邊與竇嬰有一搭沒一搭的交談著。
聽聞劉榮提及此事,竇嬰自是當即含笑點下頭。
斟酌一番用詞,才隱晦說道:“陛下少年熱血,權謀手段至剛至陽;”
“而在陛下之前,先是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孝景皇帝在位六年。”
“——前後足足三十年的時間,我漢家的天子在麵對匈奴人時,都奉行虛與委蛇、忍辱負重的陰柔之策。”
“三十年呐~”
“放在民間,便大抵是一農戶男丁的一生……”
···
“陛下少年即立,血氣方剛,主行霸道,又明顯有彆於太宗、孝景兩代先帝的王道。”
“朝堂內外一時不適,也實屬人之常情。”
“畢竟我漢家,可是太久太久沒能在匈奴人麵前,挺起腰杆子說上一句話了……”
“彎了三十年——甚至自有漢以來便一直彎著,足足彎了五十來年的腰杆子,突然一下挺直了,自也難免有人反應不及。”
“甚至於有些人,打自娘胎裡蹦出來的那一天,腰杆子便一直彎著,便以為我漢人的腰杆,他天生就該是彎著的!”
“對於這種人來說,讓他把腰杆挺直,不亞於讓倒著走路,站著睡覺……”
竇嬰嘴上說著,麵上也不忘做出一副‘國有雄主,不勝榮幸’的模樣,甚至還滿是舒坦的長呼出一口氣。
卻見一旁,聽聞竇嬰這番隱晦的應答,劉榮卻是嗤笑著側過頭,以異側手的食指,隔空朝著竇嬰點了又點。
點的竇嬰都有些端不住,帶著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低下頭去,劉榮才含笑搖頭,將目光從竇嬰身上收回;
遙望向遠方,悠然發出一聲長歎。
第(1/3)頁
第(2/3)頁
“與其說,朕主行霸道,至剛至陽,倒不如說朕年少智短,沒能學到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高明手段。”
“——不具備老辣手腕,這才像個愣頭青一樣,妄圖快刀斬亂麻;”
“實則,卻是為了一時之快,而為宗廟、社稷,埋下了不知多大的禍根……”
一番明顯是在批評自己,或者說是在承認錯誤的話,劉榮說出口來,卻莫名帶上了一抹嘲諷意味。
嘴上故作唏噓的說著,劉榮也不忘悄悄斜過眼,微瞥向身旁的表叔竇嬰。
但凡有第三人在場,看到劉榮這幅模樣,都會當即明白:劉榮先前那一番自我批評,不過是在釣魚執法,想要看看竇嬰的反應而已。
竇嬰自然看不到身體斜前方,隱隱背對自己的劉榮,正斜著眼不著痕跡的打量自己;
可竇嬰也隱約能明白:當今天子榮,從來都不是會主動承認錯誤的性子。
非但當今劉榮不是——從太祖高皇帝劉邦,到太宗孝文皇帝劉恒,再到先孝景皇帝劉啟;
凡是漢家的天子,就沒有哪個具備‘知錯就認,認了就改’的優良品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作為肉體凡胎的人,漢天子自然也會犯錯。
饒是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德披蒼生如太宗孝文皇帝、陰損為國如孝景皇帝,也都不能免俗。
但漢家的天子錯過錯,隻是犯了錯之後,漢天子或許會私下裡偷偷改正,又或是暗自提醒自己‘下不為例’,明麵上卻權當什麼都沒發生;
但嘴上,漢天子卻絕對不會承認自己‘錯’了!
舉個最形象的例子。
就算有一天,劉榮看花了眼,把一頭鹿看成了馬,從而和朝公大臣產生分歧,劉榮也絕不會承認說:不好意思啊,朕眼花了。
而是會咬死不鬆口,指著鹿就咬定這是一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