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現如今竟敢冒如此大不韙,以尚方劍再度斬殺一鎮之總兵,無令而擅殺大將,行先斬後奏之權。
尚方劍確實有先斬後奏之權,但是很多東西卻是潛在的規則約定成俗的。
文重武輕,這是所有人都知道是事情,以文製武,這是朝廷定下的方略。
但是再怎麼說,陳國威一鎮的總兵,武官的頂峰。
他是該死,他可以死在戰場上,死在兵變裡,死在大獄裡,死在儈子手的刀下。
但是卻唯獨不應該死在尚方劍下……
原本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所造成的影響,在長久的努力之下已經是消除了許多,但是孫傳庭這一手棋,卻是使得此前的一切努力都化作烏有,全都成了白費力氣,甚至還使得情況更加的惡劣。
陳新甲身軀晃了晃,在最後的關頭,他還是穩住了自己的身形。
站在首座之上,陳新甲可以居高臨下的看到帳中一眾將校的神情姿態。
陳國威的死,使得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直到此刻還沒有回過神來。
作為一鎮的總兵,沒有被朝廷論罪,便被總督以尚方劍之權所殺。
這一件事不會隨著陳國威的身死而消弭,現在雖然風平浪靜,所有人都沉默不語。
但是陳新甲現在很清楚,這一件事必將在之後不斷的發酵,不斷的蔓延,文武之間的隔閡將會再一步的拉大,天秤將會越發的失衡。
不過……
孫傳庭這樣的作法,卻是這一時刻最好的做法。
曉各地軍民明我憤慨之心,使諸鎮營將知我決勝之意……
孫傳庭如何不知道擅殺大將意味著什麼,會引發什麼樣的影響,但他還是殺了。
心緒浮動之間,陳新甲已經是明白了孫傳庭為什麼要殺陳國威。
帳中諸將的表現便已經是證明了陳國威的死,是有效的。
陳國威的身死,讓邊鎮的將校都收起了那心中的僥幸,收起了曾經他們一直以來覺得隻要手下有兵,便不會被輕易處刑的陳舊觀念。
陳國威的死,就是最好的證明。
孫傳庭來了,一切都改變了。
陳新甲已經可以預想到,當這一消息傳到遵化之時,將會激起怎樣的滔天巨浪。
陳國威的人頭傳到之後,整個薊遼都將會因此而震動。
而當孫傳庭的軍令傳到之後,薊遼各個營鎮的將校,將再無敢不奉令者。
孫傳庭下令斬殺陳國威,確實是使得諸鎮的營將都明白了他的決勝之意。
為了即將到來的青山關之戰,孫傳庭壓上了他的仕途,壓上了他的幾乎所有的一切。
陳新甲緊握著手中的軍令,不知道為何他突然感覺他一直堅信的事情是錯誤的。
議和,當真是正確的道路嗎?
議和,當真是唯一的道路嗎?
先有盧象升,後有孫傳庭。
賈莊一戰,盧象升重傷垂死。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件不為人知的事情也在眾人的眼前剝析開來。
無數的問題擺在盧象升麵前,無數的困難擋在盧象升的前方。
三府父老的景從,一路而過的滿目的瘡痍,沿路走過破碎的山河。
在京師之時,麵對著前線傳來的戰報,陳新甲看不明白,盧象升呈遞上來的書信為何一封封都是充斥著決死悲憤的意思,全然不顧大局。
從京師一路北上,這一路上的見聞,讓陳新甲明白了一切。
那一張張記載傷亡數字的塘報,全都是一個個活生生存在的人。
軍旗一動,便是千軍向前。
戰鼓一響,便是萬眾陷陣。
他現在明白了盧象升,也理解了盧象升。
現如今盧象升下去了,但是孫傳庭又頂了上來。
盧象升沉默寡言,孫傳庭鋒芒畢露。
隻是原本的孫傳庭明明一直上書說都是謹慎交戰,重重設防,伺機而動。
但是現如今卻是又和盧象升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召集各鎮的營兵,想要擊敗建奴。
陳新甲不明白,這一路來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讓孫傳庭的想法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手持著軍令,陳新甲舉目看著帳中一眾將校,看著衣甲染血的陳望。
孫傳庭有權力總督勤王的兵馬,這是天子賦予他的權柄。
孫傳庭現在已經做了決斷,他下達了召集的軍令,還殺了陳國威,為的就是威懾三軍,殺雞儆猴。
開弓沒有回頭箭,孫傳庭已經拉開了弓弦。
陳新甲明白,現在所有的決斷都已經和他無關,他哪怕是再不想打這一戰,也必須要打。
時局的洪流滾滾向前,大勢的車輪一刻不歇,他隻能跟隨著這股浪潮,奔流向前……
陳新甲握緊了拳頭,也握緊了腰間的寶劍。
崇禎元年之時,他入朝為刑部員外郎,進刑部郎中,後遷寧前道兵備僉事。
寧前道,大致包括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及大淩河、小淩河,是山海關外的重地。
他們一路敗,一路輸,一路逃,建奴多少次燒殺搶掠耀武揚威,他們卻都隻能龜縮在城中當那縮頭烏龜。
他的心中如何甘願,他的心中如何沒有憤怒。
國家疲憊,百孔千瘡,邊事艱難,竟為宵小虜奴所欺?!
令人生寒的殺意在陳新甲的眼眸之中流轉。
眾人隻感覺陳新甲的氣勢為之一變。
不像是曾經那個文雅的文官,倒像是曆經百戰的悍將。
陳新甲麵沉如水,一步一步走下了首座。
迎著眾人的目光,陳新甲按佩著寶劍,銳利的目光從軍帳之中一眾軍將的身上緩緩掃過。
陳新甲的聲音慷慨而又激昂,在寬大的中軍帳之中緩緩響起。
“擂鼓聚兵,通曉三軍兵進青山口。”
“救我黎民於水火,解我百姓於倒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