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選擇活著,遠比選擇死亡更為艱難。
留在石牛山上,戰死沙場,也算是全了名節,朝廷哪怕追究,也會有所考慮。
但是離開石牛山,領兵撤退,朝廷必然追究戰敗之責。
孫傳庭,最終還是領兵撤離了石牛山。
自出任以來,孫傳庭便以銳氣示人。
這樣一個一直以來不肯低頭,不肯折腰,鋒芒畢露的人。
最終卻是選擇了忍辱負重。
對於後果,孫傳庭的心中清楚。
鳳陽之敗,將會成為他人生路上的恥辱,也會成為政敵各方攻擊他的黑點。
不過孫傳庭並不在乎這些。
他在乎是天子,是國家。
得蒙天子信重,以重任相托。
但他卻有負如此信重,有負所托。
國家動蕩不堪,內憂外患,他卻不能履行總理之責,安定國家,澄清宇內,止戈消戰。
孫傳庭帶領兵馬撤離石牛山時,萬民軍並沒有追擊。
準確來說,是不敢追擊。
漢中軍大陣之中的火炮幾乎未有一刻停歇,整個火炮陣地硝煙彌漫。
萬民軍的部隊根本不敢上前。
萬民軍的騎兵更是不敢靠近漢中軍的軍陣,在早前萬民軍集中了超過兩千名騎兵試圖衝擊漢中軍的左陣。
結果是在漢中軍步兵的銃炮,以及近衛營甲騎的聯合絞殺之下,丟下了數百具屍體倉皇而逃。
在孫傳庭領兵撤離石牛山後,於山北合並一處,而後大隊北上返回世子墳。
陳望親領著近衛營甲騎殿後策應。
萬民軍的部隊隻是牢牢尾隨,遠遠的觀望,不敢近前。
大軍在行至世子墳時,傳來了萬民軍騎兵攻破臨淮大營的消息。
隨後大軍經過世子墳,一路西行,抵達方丘大營之時,越過臨淮的萬民軍大隊騎兵也已經是抵達了方丘大營的北方。
萬民軍自東、南、北,呈三麵之勢,包圍了陳望駐兵方丘大營。
不過西麵的道路並沒有萬民軍的兵馬出現。
在領兵南下馳援石牛山時,陳望已經傳令讓胡知義派遣一支兵馬,奪取了長淮衛,收複了懷遠縣,打通了撤退向西的道路。
追擊的萬民軍最後停在了方丘,沒有再尾隨撤退的明軍。
明軍一路征戰,損失慘重,疲憊不堪。
但萬民軍何嘗不是久戰多時,傷亡重大。
鳳陽內城的戰事一直在持續,鳳陽城內被圍的明軍一直在掙紮,一直在試圖突圍,因此也牽製了萬民軍大量的軍力。
萬民軍不是不想追擊,而是無力追擊。
方丘大營廢墟,西部。
李岩騎乘在白馬之上,一身征袍風塵仆仆。
他的麵色蒼白,目光陰鷙。
目視著緩緩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大隊明軍。
湊近一些,可以看到他的眼球之間布滿了血絲。
時至今日,李岩已是兩天兩夜未有合眼,他的心神和精力都已經快到達了極限。
指揮統籌超過五十萬的大軍穩固陣線、進攻協防。
還需要控製謀劃從徐州一路到鳳陽長達數百裡的戰線。
“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智。”
李岩神色嚴肅,心中對於日後的發展也是越發的清晰。
漢中軍的戰法讓他大開眼界,也是徹底打開了思路。
李岩已經打定了注意,日後也如同漢中軍那般,專門挑選一支精兵。
兵士穿戴雙層重甲,持強弓,開大陣,用長槍。
漢中軍的重甲兵,在戰場之上完全就是怪物般的存在。
刀砍不破,槍刺不穿,箭銃難傷,勢不可擋,讓人不由心生絕望。
以至於在戰場之上,每當漢中軍的甲兵出現,前線的軍兵士氣便迅速的跌至穀底。
至於銃炮,這個實在是強求不得。
像是漢中軍內那般犀利的銃炮,在官兵的序列都是極為罕見的,甚至可以說是獨家一份。
漢中軍中裝備的那種怪模怪樣的銃槍,確實是戰場利器。
若是能夠繳獲一杆,或許還有仿製的可能。
但是現在,彆說繳獲了,就是模樣都不太清楚。
隻能從接戰過軍兵的隻言片語的描述之中管中窺豹,又如何能夠仿製出來?
“官兵撤了……”
李際遇從旁側驅馬上前,他的衣甲血染,滿是破損。
北線漢中軍的帶來的壓力有多大,所有人都是有目共睹。
李際遇蓬頭垢麵,原本頭戴的銀盔已經消失不見,顯得狼狽不堪。
“到底是未能竟全功啊……”
李岩望著遠處的天際,忍不住發出了一聲長歎。
苦心籌謀,算計萬千,但是最終既沒有能夠留下陳望,也沒有能夠留下孫傳庭。
“此番放走陳望與孫傳庭,無異於放虎歸山,縱龍歸海。”
一鬥穀、瓦罐子兩人滿臉羞愧,上前請罪。
“是我等無能。”
袁時初默然無語,緊握著手中的韁繩。
他的眼神凝重,隻是目視著遠方的官兵,
紅娘子沒有說話,隻是驅馬上前握住了李岩的手。
李岩緩緩搖了搖頭,說道。
“各部奮戰,我都看在眼中,不是你們的過錯。”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力量不夠。
這一場大戰,萬民軍各部可以稱得上上下一心,將校身先士卒,軍兵敢戰拚命。
隻是他們的武備,他們的訓練,實在是落後太多。
“官兵甲堅刃利,銃炮犀利,我等衣甲單薄,兵刃短缺,能夠戰而勝之,已是殊為不易。”
李岩作為領袖,低沉的情緒一定程度的影響到了周圍的將校。
宋獻策乘馬立於李岩的右後方。
當先上前附和道。
“信王所言甚是。”
“此番雖然未能活捉孫傳庭,但是擊敗北地援剿官兵,本來就是一場大勝。”
宋獻策目光在眾人的目光快速的掠過,笑道。
“如今北地官兵狼狽西逃,南國官兵徘徊不敢往前,鳳陽官兵已成籠中之鳥,甕中之鱉。”
“官兵所依仗,不過甲堅刃利,銃炮犀利。”
“等到日後打破鳳陽,堅甲、利刃、銃炮,要多少,便有多少!”
聽到宋獻策的寬慰,眾人的神色多少都好了一些。
李岩也在此時反應了過來,他明白了自己的失態,當下回望眾人,鼓勵道。
“此番雖未能竟全功,但仍是大勝。”
“傳令三軍,今日舉宴,三軍同慶!”
氣氛在宋獻策的言語和李岩的控製之下終究是緩和了下來。
軍令傳達而下,帶起陣陣歡呼之聲,此起彼伏,宛如潮水一般潮起潮落。
李岩最後回望了一眼遠處的地平線。
此時最後一隊殿後的明軍騎兵也正緩緩的從地平線上消失。
鳳陽幕落,看起來是他領導著萬民軍獲取了一場恢弘的大勝。
大敗援剿明軍,粉碎了官兵解圍鳳陽的計劃。
他們是最後的贏家。
但實際上李岩很清楚。
鳳陽之役他並不是贏家。
真正的贏家,獲益最大的人,是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