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能夠解除鳳陽之圍,朝廷問責下來,承擔大部分責任的是孫傳庭,而不會是陳望。
第一,是名望的提升。
在最後的關頭,陳望又領兵救出了被困於包圍網中的孫傳庭。
經此一役,陳望在軍中的聲望不減反增。
可以預見,在援剿兵馬之中,陳望的聲望將會達到頂峰。
第二,是權柄的加重。
北地援剿明軍傷亡慘重,而陳望所領的漢中軍卻是實力保存完好。
兵權等於地位,有兵便有地位。
左良玉現在為何敢如此驕橫,憑借的就是手中的兵馬。
而陳望如今的體量,何止是左良玉的數倍。
援剿官兵損失慘重,明廷想要平定南國,必然會更加的依仗陳望。
陳望也必然會因此獲得更多的援助和自主權。
“陳望……”
李岩眯起了雙眼,他的心中一片冰寒。
和陳望的合謀,完完全全就是與虎謀皮。
陳望的目的全部達到,而他想要達成的目的卻是失去了可能。
陳望的存在,就像是一座大山一般擋在他前行的道路之上。
但是現在對於陳望,李岩並沒有什麼手段去製約。
若是陳望傾力進剿,隻怕開封便已經是成為了他的葬身之所。
李岩握緊了拳頭,目光低垂。
這種將命運寄托於彆人身上的滋味並不好受。
“回營。”
李岩緩緩吐出了胸中的濁氣,他晃了晃了頭不再去想這些令人心煩意亂的事情。
輕輕拉動韁繩,座下的白馬隨著李岩的牽引,轉身踏上了歸途。
緊接著紅娘子也是策馬而去,袁時初、李際遇等一眾將校也隨之離開。
冷陽當空,高懸於天。
鳳陽城外一片歡呼雀躍。
而在鳳陽城內,卻是一片死寂。
經過了數月的圍城,連番的鏖戰之下。
原本守衛鳳陽的五萬明軍,已經隻剩下了三萬餘人。
鳳陽內城城北,鳳凰山上。
一眾明軍的將校站立在山頂之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遠處地平線上那最後一道紅芒。
侯恂披著一襲絳紅色的披風站在眾人的身前,靜靜的目視著那最後一道紅芒緩緩的消失在視野之中。
山風冷冽,帶起旌旗萬千。
吹的人心冷體寒。
山頂望台之上,一眾明軍將校皆是神色陰鬱。
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萬民軍數十萬大軍將整個鳳陽圍得幾乎水泄不通。
突圍,比登天還難。
如果是其他地方,集中精銳隻是進攻一處,或許還有突圍的可能。
但是這裡是鳳陽,萬民軍隻需要把守住鳳陽的外城,就能切斷他們通往外界的道路。
外城的城牆,讓整個鳳陽成為了巨型的牢籠。
侯恂也沒有言語,他一直站在山頂,從冷陽高懸,再到日落西山,再到黑暗籠罩。
太陽徹底落下,天地一片昏暗。
燈火燃起,火焰在寒風之中不斷的搖曳,忽暗忽明。
侯恂轉過了身,望台之上,原本站立的著眾多將校,但是現在卻隻剩下了五個人。
火焰在侯恂的眼眸之中躍動。
侯恂的心中一片平靜。
他的心中,沒有對於死的恐懼。
更多的情緒,是愧疚。
愧對天子的托付。
侯恂輕歎了一聲。
他不通軍務,朝廷委任作為總理的原因,他很清楚。
南下督師,一來便遇到如此的境況。
現在,他即將要成為第一位被叛軍所殺死的總理。
東南局勢崩潰,就在眼前,罪責在他。
自己在身後的名聲,應當是不堪之極。
“城內有人開門投降,萬民軍已經殺入鳳陽城。”
有親衛從山下走來,帶來了城中的消息。
侯恂回望南麵,隻見鳳陽城內,火光熊熊。
無數條火龍正從四麵八方,向著鳳陽城內挺進而去。
喊殺聲隱隱約約,自山下傳播而來。
侯恂心中歎息,他知道作為總理,哪怕是深陷絕境,也不能輕言放棄。
應當指揮大軍奮戰到最後一刻,直至戰死沙場。
如果他能夠節製三軍的話,他一定會這麼做。
但是實際上他根本節製不了城中的軍隊。
甚至,投降也是侯恂的默許。
城中軍隊,欠餉日久,彈儘糧絕,城外圍師數重,大軍壓境。
底下的兵將們能夠堅持到現在才投降,已經是殊為不易。
“諸位。”
侯恂注視著還沒有離開的將校。
他的神色嚴肅,緩緩抱拳的向著幾人行了一禮。
“保重。”
“總理,保重。”
沒有多餘的言語,隻有一句保重。
望台之上,所有留下的將校們半跪於地,向著侯恂鄭重的行了一禮。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
戌初一刻(19:15)
鳳陽城失,一萬三千餘名守城明軍投降。
盛家山、日精峰、萬歲山等三山一萬六千餘名明軍也隨之投降,
亥正一刻(22:15)
鳳凰山腰大營告破,兩千守山明軍與山共亡。
亥正兩刻。
萬民軍攻破鳳凰山頂大營。
殘存守營明軍彼此攙扶,最終退至中軍台。
有人點燃周遭引火之物。
鳳凰山頂大營隨之燃起大火,隔斷了萬民軍的攻勢。
南國總理侯詢於中軍台上自刎就義。
一眾親從也是相繼自儘就義。
風助火勢,頃刻之間,大火已經席卷大營各處。
萬民軍退出大營,直到大火燃儘,才重新得入廢墟之中。
戰後共收斂屍首兩百三十七具。
崇禎十四年。
正月二十一日。
子時。
鳳陽之役。
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