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這個問題,眾人將目光齊刷刷的看向了龍椅上的皇帝,前段時間皇帝說過,他能讓百姓手中有銀子。
“還是那句話,等時機到了,朕會公布的!”
“早則三個月,遲則一年時間,朕說到做到。”
見群臣看向自己,崇禎出聲了:“今日先不說這個,繼續說商事的事情。”
“臣等遵旨!”
聽著皇帝這麼說,群臣齊齊躬身,不再糾結這個問題。
席端樊眼中閃過一絲的驚訝之色,富民這事曆朝曆代都是最難的,沒想到這位年輕的皇帝竟然有辦法,看群臣的反應還是皇帝一個人想出來。
這個念頭閃過後,席端樊繼續道:“前麵我們說了商事的利民富民,那我們再來說說如何利國富國。”
“富國,說的直白一點,那就是國庫有銀子,而銀子哪裡來自然是商稅了。”
“我大明一朝自太祖開國至今的種種原因,導致商稅一直不高,平均在三百到四百萬兩白銀左右,但諸位不要覺得商稅就隻有這麼一點,反而遠遠超出這個數。
在預估大明商稅之前,在下給諸位算算商事極為發達的宋朝的商稅有多少。”
說到這裡,席端樊轉身朝著皇極殿門口招了招手,兩名錦衣衛抬著一張桌案進了皇極殿,桌案紙上放著筆墨紙硯以及基本書籍。
席端樊抽出一本書,翻到其中一頁,朗聲道:“這一本是曾鞏編寫的《議經費紮子》,在書中提到‘皇祐、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
而後又抽出另一本,翻到折疊的一頁:“這一本是《宋史》,裡麵有一段記載:‘治平二年,內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貫’,
這裡的計量單位是貫,與本朝所說的兩、石的換算比例尚且不明確,即便是打個七折,那也是七千萬到八千五百萬兩之間。”
“這一本是元祐初年,蘇軾任戶部侍郎時編寫的《元祐會計錄》,裡麵的《收支敘》和《民賦敘》兩篇中明確記載了其稅收和物價,
在下按照其記載和本朝的物價對比,最後折算出了大約在七千五百萬兩,倒是與上兩本書中的記載的估算出入不算太大。”
說著,席端樊將三本書遞給了旁邊的大臣們。
眾人看著用筆畫出的段落字句,果然如席端樊所說。
嘶……群臣倒吸了口涼氣,眼中滿是震撼之色,著實是被七千五百萬兩銀子的稅收給驚住了。
再想想大明一年四百萬兩銀子的商稅,頓時勃然大怒,雙眼都紅了。
大明的商事繁榮和稅率之重雖不及宋朝,但兩成總是有把,這就是一千五百萬兩白銀。
這剩餘的一千一百萬兩的白銀到哪裡去了自然是商人、貪官汙吏身上。
如果每年多這一千一百萬兩白銀,建奴或許早就被滅掉了,哪能還能蹦躂這麼多年
看著氣憤的群臣,席端樊輕笑了一下。
決定再給眾人加把火,讓火焰燃燒的更大一些,而後繼續道:“諸位以為,這是全部的收入嗎顯然不是的。”
hmxs.t.biq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