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既能省出很多時間,又能免除遷移的意外。
而湖廣、江西、江蘇則可從長江南下再坐戰船南下穿過安南西側的長山山脈,進入南掌、真臘、暹羅等。
而四川則是可以直接南下穿過雲南進入緬甸,陝西和河南或許可以從淮河南下乘坐戰船南下。
第四,陝西和河南兩地現在是旱災比較嚴重的地方,遷移部分走也能減緩我們後期的救災壓力。
但這兩地都是以小麥為主,無論是種植和飲食都不行,所以隻占兩成。”
“陛下,臣從地域和農業的角度來分析,小麥生產需要低溫,這也是為什麼小麥在大明北方種植,且都是秋末冬初才開始播種,
開春之後剛好能滿足小麥育穗期和抽穗期所需要的低溫、光照充足的環境。
而中南半島氣候溫熱且多雨,這點與小麥耐旱是相反的,水多了就容易兵有病蟲害,不利於產量,往往都是事倍功半。
從這一個方麵方麵來說遷移水稻區域的百姓比種植小麥區域的百姓更為有利,畢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第(2/3)頁
第(3/3)頁
“陛下,臣讚同畢尚書的想法,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布政司隨便一個遷移四百萬都是可以的,但那就太單一的。
一是容易抱團和聯合排外,二是過於單一不利於同化,複雜多樣選擇性就多,
三是隻是逮著一個省份薅,大量遷移後留下的空地、房屋等等也不好處理;
四是如此優惠的條件估計其他布政司的百姓也想去,總得給他們一個機會。”
“的確是,遼東剛剛收複,本身就缺人,不可能遷移,北直隸人口的確夠多但距離太遠了,山東人口也多但以小麥種植為主不合適、山西雖然也是旱災區但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太遠了。
雲南和貴州倒是與南掌、緬甸接壤,可那邊人口本就不算太多,再前移走那就更空了。
安徽倒也是個選擇,可未來這裡要挖江淮運河,所需人力物力等需要這裡的人口來支撐,算下來也隻有畢尚書所說的這幾個布政司合適了!”
“陛下,如幾位大人所分析一樣,無論是從遷移路線和時效性,還是從種植技術和飲食習慣,這幾個布政司都是最好的選擇。”
……
畢自嚴提議,群臣紛紛附和。
從距離、環境、耕種、遷移速度、人口密度等等各個方麵分析,又通過排除法等確定了九個布政司。
對於群臣的建議,崇禎自然是沒有拒絕的理由,隻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的將百姓遷移過去且安置好就行了。
他的任務是把握大的方向,而不是細節。
就待崇禎準備拍板的時候,袁可立再次出聲了:“陛下,臣對移民還有一個想法!”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