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禮部尚書言中虛出列道:“陛下,臣以為可效法朝鮮王國舊例,冊封一位親王於此。”
“親王藩國自然親近大明,可以就近維護大明威嚴。”
“還可以更好的教化當地蠻夷,使其明大義懂禮儀。”
這其實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從禮部尚書嘴裡說出來,屬實有點違和。
你不應該維護宗藩關係嗎?怎麼支持朝廷吞並藩屬國了?
朱元璋也大為意外,看來這言中虛雖然是儒生,但也沒想象中的迂腐嗎。
不過他也沒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問群臣道:
“諸卿以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議。”
武將見文官這麼積極,也不甘人後,紛紛站出來支持。
於是此事就此通過。
少數反應比較遲鈍的,雖然覺得這麼做不好。
可見大家都同意了,也沒敢站出來反對。
接下來就是討論將哪個親王封過去。
一開始還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這一次應該封皇十子魯王。
群臣就開始吹捧魯王,謙恭下士,博學多識,琴棋書畫無不精通。
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為止,魯王的表現完全對得起這麼讚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賞這個兒子,聽到眾人如此誇讚心中非常開心。
將魯王朱檀封過去,其實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為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調。
國子祭酒龔敩站出來說道:“陛下,魯王雖然聰慧博學,然太過年輕缺少理政經驗。”
“且呂宋乃蠻荒之地,其國雖滅,其民卻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國首先要麵對的,就是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魯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卻不善征戰。”
“將其封往呂宋,對大明對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為,當冊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戰的親王過去。”
朱元璋本來還很不喜,但聽他分析過後,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是這個道理。
倒也不是說魯王一點軍事都不懂,隻是相對而言沒有文采那麼突出。
最關鍵的還是他太年輕,沒有親自統兵上過戰場。
是真通軍事,還是紙上談兵,沒有經過驗證。
呂宋是大明經略南洋的起點,這第一步必須走好,否則後續會有很多麻煩。
分封一位能力出眾的親王過去,更加穩妥一點。
想到這裡,朱元璋臉色和善起來:“龔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長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龔敩胸有成竹的道:“這有何難,將一位年長的親王,改封過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論哪位親王被改封到呂宋,都會很開心的。”
那可不是很開心嗎。
大明內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將盯著,要被朝廷忌憚,甚至還要被後來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遠,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製,擁有完整的君王權力。
誰不想去啊。
話說到這裡,聰明的臣子已經猜到他的意思了。
對啊,先趁這個機會,將年長的已經封藩的親王弄出去。
後麵的親王到時候再說,大不了多弄點地。
聽說海外島嶼很多,找幾個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兒了嗎。
想到這裡,禮部尚書言中虛立即說道:
“龔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為可行。”
“年長親王,論能力和才學首推晉王,臣以為可以將他的封地改在呂宋。”
不少大臣也紛紛站出來支持。
晉王好啊,文武雙全,肯定能穩定呂宋,能在南洋維護大明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