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下,質量偏差的東非小麥就了機會,如何質量上肯定不如東歐平原,但是量大管飽還便宜。
東非的小麥產區麵積本來就不小,這些年水利設施和農業技術應用,使得東非小麥收獲達到一年兩季以上,並且單位產量也大大提高,完全可以滿足德國全國的需求。
而德國連小麥這種主糧都需要進口,其他諸如肉蛋奶,瓜果蔬菜等等非口糧農作物缺口自然也很大。
交戰雙方動輒百萬大軍,這種情況下,大量勞動力人口都投入戰場,反之,農業和工業人口自然出現大量缺口,而且軍隊的消耗量比平常明顯增加,所以德國小麥進口肯定比戰前還要高,根據東非政府的推算應該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好在小麥雖然是德國人重要的口糧作物,但不是唯一選擇,當年拿破侖就是借助歐洲農夫的土豆來供養軍隊。
當然,作為麵包的主要原料,所以小麥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小麥肯定優先保證軍隊供應,這也是德國迫切需要從東非進口大量小麥的主要原因。
畢竟這個時代歐洲人對麵包的追求基本和生活質量劃等號,某二戰狂人上台就是拿麵包作為口號,而蘇聯更是以黑麵包作為前線蘇軍戰鬥力的重要保證,甚至因為糧食短缺問題,無奈增加鋸末來增加飽腹感,一戰俄國政府垮台也是民眾打著要麵包,不要戰爭的口號。
約翰李爾接著說道:“全國港口運營的壓力都比較大,這些年我們新建和改造完成了二十多座現代化集裝箱港口,但是,歐洲卻不缺乏相關設施,給貨物調度增加了麻煩。”
集裝箱也是東非運輸業的大殺器,從1908年開始,東非開始推進統一標準集裝箱在全國貨物運輸中的推廣工作。
進一步加強鐵路,公路和海路之間的聯運,這就需要對東非現有港口進行升級改造,畢竟集裝箱雖然方便,但是也需要大型設備來實現吊裝。
如今東非主要港口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但是東非以外的國家就不同了,比如德國,一些小港口根本沒有大型設備來裝卸集裝箱,不過這也不是東非該考慮的事情,東非隻需要把貨物運到即可。
第(2/3)頁
第(3/3)頁
而集裝箱的一大優勢就是方便鐵路運輸,很多物資隻要通過港區的鐵路就能直接運輸到前線,所以德國對於集裝箱還是比較滿意的。
戰爭開始初期,東非很多出口軍用品就是成箱直接輸送到前線,滿足德軍的需求,比如藥品,醫用棉花等等。
在這一點上,德軍對東非產品還是十分滿意的,不僅量大,而且質量也相當高,這也是必然的,東非可沒有因為戰爭突然爆發,就以次充好,畢竟恩斯特為了這場大戰早就開始了籌備。
反觀,美國就不一樣,美國企業沒有做好準備,而戰爭突然爆發後,很多美國企業拿到訂單後,也來不及生產,所以很多戰場產品質量堪憂。
結果就導致如今歐洲交戰各國,在一些重要軍用品上選擇東非,尤其是醫用產品,這可是事關士兵生死的東西,容不得馬虎。
而美國的“黑心棉”和東非生產的戰場專用“醫用棉花”,隻需要簡單的前線反饋,正常情況下各國後方的采購部門就應該知道怎麼選擇。
總而言之,在戰爭初期,東非和美國的商業競爭中,東非取得了先手優勢,而美國企業連生產線都還沒有鋪開,隻能看著大量資金流入東非人的口袋。
當然,後麵美國肯定能補齊這些缺口,但是,一戰中歐洲市場利益最豐厚,可歐洲外的市場也同樣重要,等美國在歐洲獲得成績的時候,東非在其他區域也取得優勢了,正所謂一步慢,步步慢。
雖然戰前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體,但是東非現在也不遜色美國多少,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東非和美國之間已經處在同一水平,超過了德國。
這一點從鋼鐵產量上就可以有最直觀的反應,目前東非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三千多萬噸,而美國因為戰前經濟危機的原因,即便現在臨時擴產也才剛剛恢複到三千萬噸出頭,單以鋼鐵產量來看,東非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
東非和美國的鋼鐵產量都在三千萬噸以上,而排在第三的德國隻有一千三百萬噸,連東非和美國的一半都不到,其他國家更是無法和三國相比。
/body/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