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的劇本,這一次很快地就搞出了初版。
不過,他卻有些沒底,畢竟,這一次,《八佰》雖然一部分是參考記憶之中的兩部影片的,但是後麵半部分卻是他自己寫出來的。
這樣的電影其實並不迎合市場,因為如果說前麵半部,更多的是展現八佰壯士的成長,戰鬥,轉變,犧牲等等的話,戲劇性和衝突性是很強的。
但是後麵半部分,卻就顯得拖遝了。
至少相比起前麵半部分來說,的確會顯得拖遝一些。
而且關鍵是,李易發現,這樣的劇本,劇情,如果拍出來的話,彆說兩個小時了,就是翻一倍的時間怕是都打不住。
這就讓他很頭疼了。
畢竟,本來他這個電影就改編的不像傳統的商業主旋律電影那樣,如果時長再翻倍的話,那麼哪怕是他李易的電影,該撲街的還是會撲街。
分成上下兩部?
彆扯了,上部看點十足,可是下部,李易心裡是真的沒底。
他現在倒是能理解,為什麼原版的劇情,隻到過橋部分就戛然而止了,因為,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後續的劇情,的確不那麼商業。
可是這也不可能是一部文藝向的影片。
所以,他隻能改稿,進行刪減,可是改劇本這種事情,真的很難,很麻煩。
哪怕是他自己來拍的電影,可是更是如此,因為很多劇情如果刪減的話,那麼就會造成電影的前後劇情銜接不連貫。
特彆是如何展現後麵的劇情?
孤軍營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後的八年的劇情,濃縮進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卻還要保證電影的可看性,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乾的活啊。
以前李易一直覺得,拍電影嘛,不需要承載著什麼意義之類的,讓觀眾看了圖一樂嗬,或者讓觀眾看了能被感動一下,就o了。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一部一部電影被拍出來,他的心態也開始發生了轉變。
有些電影,的確隻需要講好故事,講一個讓大家喜聞樂見的故事,合理,符合邏輯的故事,就可以了。
但是有些電影卻真的會承載著一些東西。
比如這次的《八佰》這部電影,在李易看來,這樣的電影,像原版那樣拍,可以嗎?
當然可以,從電影的角度來說,票房不錯,口碑尚可,就完全可以了。
況且還能夠讓一部分影迷主動去了解這段曆史,其實已經是這部電影被賦予的最大的價值了。
可是,他為什麼不這麼做?
因為他覺得,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一點?
是,會有一部分人看完電影之後,主動去了解這段被塵封的曆史,可是更多的人卻並不會在意這些。
這就是電影的影響力。
為什麼原版《八佰》會出現口碑兩極分化的局麵?
因為,一部分覺得,這樣的電影,能影響到一部分人去主動了解這段曆史,就是其價值所在了。….
可是另外一部分卻覺得,是,的確會讓一部分人主動了解這段曆史,可是卻會給更多的人造成一種曆史就如同電影之中展現的那般。
那麼為什麼不把原版的曆史呈現出來?
哪怕讓大家覺得,電影裡麵展現的就是真正的曆史,至少也會是比較靠近曆史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