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聽著李易說《隱入塵煙》的故事,眾人多少心裡都還有些覺得李易白瞎了那麼一個好創意,可是聽完李易的話,眾人卻都頗有些臉紅。
人的名兒樹的影兒,李易名氣是大,甚至於,是歐洲三大加奧斯卡大滿貫。
可是畢竟年輕,但是此時此刻,他們都隻覺得,丟人。
雖然李易講述的故事,給人的感覺,忽略了藝術性,忽略了挖掘底層農民的苦難的東西,可是結果,人家哪裡是不懂,而是換了一種方式。
他們把“苦”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人生本就如此的習慣。
隻這一句話,就讓《隱入塵煙》的藝術性頓時被拔高了好幾個層次。
整個故事沒有一點苦的東西,可是詮釋的卻是一種更可怕的苦難,當“苦”變成了一種習慣。
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也是這個時代的城市裡的人,所無法想象的事情。
對於馬有鐵和曹貴英來說,苦難就是他們生活之中的最普遍的組成部分,苦難一直都伴隨著他們,都已經成了習慣。
就好比吃飯喝水那樣的習慣。
他們的日子,換做是其他人可能一天都過不下去,可是他們卻過一輩子。
這場研討會,李易其實倒是沒有想過會觸發兩部影片,他把故事講出來,其實也是想讓一部出來,看看有沒有人感興趣。
本來曹樹軍,唐路這些人,倒是對《隱入塵煙》頗為感興趣,可是聽了李易的見解之後,他們卻反倒是沒有開口。
無他,其實他們這些人,骨子裡是驕傲的。
《暖春》這樣的故事,他們看不上的,如果讓他們來拍,怕是不會拍出暖的味道,反而會深入挖掘“小花”背後的苦難。
但是這樣一來,這個故事,也就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而《隱入塵煙》,他們當然不是不感興趣,而是李易說出那一番見解之後,他們再接手這個故事,這部影片,哪怕獲得再高的稱讚,那也不是他們的。
因為,人家本來立意就非常高,再加上李易的名頭,和影響力,他們自然不會去給李易當槍手。
而當下的情況就是,哪怕電影是他們拍出來的,可是彆人也隻會覺得,是沾了李易的光。
對此,李易倒是也不以為意。
其實李易本身,你讓他去拍農村題材電影,不比拍《長津湖》,《八佰》這樣的電影容易。
不是說技術層麵上的,而是在認知層麵上的。
像《暖春》還好一些,因為影片主要展現的是“美”的一麵,可是《隱入塵煙》這樣的片子,就真的不那麼容易了。
《隱入塵煙》講述的是大西北農村的故事。
不同的地方的農村是不同的,有些地方,農村的日子過的比城市都要舒服多了。
可是也有的地方,他們的生活,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
哪怕是李易自己,雖然有完整版的《隱入塵煙》的影片,可是直接複刻出來真的就可以拍出那樣的感覺嗎?
答桉是否定的。
所以,他如果要拍這兩部影片,那麼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他或許不需要像演員那樣去體驗生活,但是至少,也需要作為一個旁觀者,去觀察那樣的人和事。
否則的話,拍出來的東西,他自己心裡都無法認可,那還怎麼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