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老港片的影迷來說,《阿郎的故事》可以說絕對是大大出乎了他們的預料。
本以為再如何,怕也是掛羊頭賣狗肉,畢竟,時代不同了。
可是結果《阿郎的故事》卻的確給了他們很大的驚喜,甚至於,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連配樂的兩首插曲,竟然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獨特的味道。
同樣的都是流行樂,可是不同的時代,卻有著獨特的時代印記。
《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這兩首歌明顯的都有著**十年代的獨特的味道,和時下的流行歌曲的曲風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阿郎的故事》的劇情雖然是“浪子回頭”的戲碼,但是卻又和時下的“浪子回頭金不換”截然不同。
所以,讓影片顯得更有味道。
媒體的速度很快,關於《阿郎的故事》的評價,港島的媒體也好,內地的媒體也罷,都給予了很讓人意外的評價。
“李易導演新片《阿郎的故事》重現**十年代港片的味道!”——《港島娛樂報》
“《阿郎的故事》都市情懷,卻拍出了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江湖味!”——《一周電影》
“《阿郎的故事》——愛上浪子就像愛上大海,洶湧澎湃一望無際痛快並存。”——《文彙報》
於此同時各路影評人也都紛紛上陣。
港島影評人阿炳在影評當中這樣寫道:“總以為港片曾經的那股獨特的江湖味,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然無法重現。
然而《阿郎的故事》卻讓我們仿佛回到了九十年代,如同兩首影片的插曲《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完美複刻九十年代的港片味道。
影片展現了1989年的愛情的樣子......
那個時候,年輕人都愛跳迪斯科,每個人都穿得跟貓王似的。
女孩子頭上總要紮個誇張的蝴蝶結。
賽車的,除了受傷就是死掉。活下來的也碌碌無為後半身。
那車上的風光,都是後半生的陪葬。
回到電影本身,《阿郎的故事》,其實故事情節千年不變。
中華民族是盛產故事的民族,想起來是有道理的。
我們的曆史太悠久,地域太廣袤,物產太豐富,置身這天朝上國,總覺得自己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計。於是我們拚命造出許多的故事來講給子孫聽,把希望寄予子孫身上,希望子孫講給子孫聽時會順便說一句“這是我講給我聽的”,更希望講的人多了,自己就能在長河裡散發些許微弱的光。
就像厄羅斯人總是把名字取得老長老長,那是因為他們的冬天太漫長,於是他們叫喚著彼此的長名字來打發掉嚴寒的時光。於是,司機們的全名那麼長。於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愛情故事人人愛聽。
就如同現在的國產家庭劇,好像都是一個套路出來的:出於某種原因,例如不孕不育、經濟問題、七年之癢什麼鬼的,丈夫出軌另尋新歡,妻子為了家庭的和諧,不僅不對丈夫辱罵毆打,還要忍氣吞聲包容渣男,還要用愛感化他,還要再與第三者談個判,最後渣男備受感動,浪子回頭,回歸家庭,大家皆大歡喜。
仿佛浪子這東西,是一件絕世稀有的珍珠寶石,不回頭,那是要怪妻子沒有經營好婚姻,一旦回了頭,更是妻子十二萬分的榮幸,需要忙不迭地包容他原諒他,與他重歸於好,否則就是蛇蠍毒婦斤斤計較小肚雞腸。
似乎女人必須要“退一步海闊天空”、“家庭為重”,才是值得稱讚的賢妻良母。
但是阿郎說過:人不能做錯事,否則一輩子也翻不了身。
《阿郎的故事》的精髓就在於此,或許看完影片很多人會理智地說,阿郎這樣的渣男憑什麼浪子回頭?
可是實際上,《阿郎的故事》講述的本就不是一個所為的浪子回頭的故事。
阿郎曾經是個浪得不能再浪的浪子,抽煙喝酒燙頭,出軌濫......交打老婆,飆摩托車撞人,最後浪到大牢裡頭去了。
老婆**對他死了心,跟著爸媽移民去了美國。阿郎出獄之後痛改前非,乾苦力開大車養活自己和兒子,沒想到過了十年,又遇見了**。阿郎想儘辦法要跟**重歸於好,可惜對方已經有了新男友,並不願意接受阿郎。阿郎為了證明自己已經脫胎換骨、可以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重回摩托車賽場比賽,因為意外事故死在了終點線。
浪子沒有得到原諒,反而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賽車場上。這樣的故事,才是人生的常態。
年輕人去看這部電影,或許總會有心有不甘。
會問為什麼**不願意和改過自新的阿郎重修舊好?
為什麼阿郎執意不顧自己身體狀況去賽場?
但是我相信成熟一點的人都會明白,阿郎是注定要死的。
不單單因為當年的浪子需要一個壯烈的死亡......
在奮鬥中轟然死去,是十年後的阿郎唯一一個得到原諒和救贖的機會。
阿郎在犯錯十年後成為了一個多餘的人:曾經的愛人事業有成,有了溫文爾雅的紳士做新的伴侶;孩子需要完整的家庭與良好的教育——這部電影沒有像許多俗套的片子一樣刻意抹黑前任的新愛人是口蜜腹劍的偽君子,而是將**的新愛人塑造成一個雖有一番猶豫和掙紮卻依舊愛**、並願意接受**兒子的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