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冰花》其實如果不是李易執導的影片,這本身其實隻是一部小的不能再小的電影了。
因為時代不同,這個時代,像《魯冰花》這樣的小成本影片,或許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卻很難有大作為。
特彆是《魯冰花》講述的還是寶島的農村的教育相關的故事,可以說題材是真的很冷門。
當然,因為執導這部電影的是李易,所以一切都不同了。
任何人看待一部電影,都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比如柯白等寶島本土的電影人,他們看《魯冰花》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魯冰花》這種平實的複古敘事風格很好?
是這個年代沒有人用這種敘事風格拍電影嗎?
答桉是否定的,其實這種方式,多的是人嘗試,可是結果呢?
基本上都是被人噴的,什麼年代了,還用這種老古董的方式敘事?
《魯冰花》雖然成本不高,但是排片方麵卻絲毫不低,畢竟,李易的電影,哪怕是文藝片票房的表現也相當的不俗。
按照影迷們的話來說,同樣的拍文藝片,可狗導演的電影,至少人家能讓人不需要太費腦子就可以看的懂。
這一點李易可以說和其他的文藝電影導演,有很大的區彆,有許多標榜藝術的電影,可是結果,連個故事都講不完整,讓人看的雲裡霧裡的,然後人家告訴你,藝術一直都是少數派。
而偏偏卻又說什麼院線排片不公平之類的。
相比起那些“職業”影評人來,自媒體影評人的解讀就比較奇葩了。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普遍現象,很多時候,自媒體人,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會另辟蹊徑地來解讀影片。
比如網紅自媒體影評人自媒體號歐陽看電影就反其道而行之。
這部電影,很多人解讀,大多要麼是親情,要麼解讀說電影批判教育,等等,等等,可是這類的解讀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不新鮮了。
但是架不住熱度在啊,《魯冰花》這首歌,迅速地就傳遍網絡。
再加上有李易和一眾媒體和影評人的搖旗呐喊,還有鐵杆影迷的鼎力支持,所以,《魯冰花》雖然在宣傳上,並沒有像發行大片的時候那樣鋪天蓋地,但是聲勢卻絲毫不弱。
所以,自媒體影評人都是絞儘腦汁來從更清奇的角度來解析這部電影。
“很多人說《魯冰花》唱的是親情,可《魯冰花》的電影批判的卻是教育,這一點已經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了,但是今天歐陽要說一個大家都忽略的東西,那就是電影隱藏的另外一條線:藝術!
真不是歐陽瞎幾兒亂編的,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電影裡麵的古阿明,的確很皮,學習成績不好,全班倒數第一,可是這樣的一個學渣偏偏有一手牛逼的繪畫天賦。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不妨去看看,那些真正的學美術的人,他們的家境如何?
不客氣地說,任何一個學美術的,家境條件都不會太差。
眾所周知,藝術類院校的學費都很昂貴。
如此,古阿明的結局,其實已經可以預見,試想一下,如果古阿明沒有生病,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可能因為他拿了大獎,所以,很多媒體記者來采訪,鄉長,學校的老師都一副與有榮焉的樣子,仿佛之前諷刺古阿明,討厭古阿明的人不是他們一樣。
但是事實上,這一波熱度過去之後,古阿明家裡的環境會得到好的改變嗎?
我想是很難的!
古阿明會繼續畫畫,一直畫畫,但是這個“世界第一”的獎項含金量是不是高到能改變一切的程度?
答桉是否定的,因為郭老師拿回來的也不過是一張獎狀,一張證書而已,經濟上不會對古阿明家有任何的改善。
那麼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古阿明成長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的概率,或者說古阿明能順利成長,成材的概率有多大?
我認為是很小很小的。
所以,最終的結局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古阿明會畫一手不錯的畫,但是因為教育資源跟不上,家裡經濟條件跟不上,所以最終他不得不泯然於眾。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電影裡麵的古阿明的結局早就注定了,諷刺的說一點,如果古阿明沒有因病去世,那麼他和很多電影的男主角不會有太大的區彆。
正因為天才的隕落,在隕落之前,遭遇到各種的“不公”,所以,才會讓絕大多數“非特權人士”——觀眾們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共鳴。
因為古阿明的這種遭遇,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或多或少的都發生過。
比如曾經你很想念理科,但是因為老師的不喜歡,所以不得不去讀文科,又比如你參加某個唱歌比賽,明明唱的比其他人好,可是結果你連海選都過不去等等,等等,正因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著太多類似的事情不停地發生,所以,才會讓人產生更強烈的共情。
於是《魯冰花》才會那麼的催淚。
而之所以提到藝術,還有一點在於,對於讀藝術的人,他們的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是很難說的明白的。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學藝術比學其他的普遍的科目更加花錢,一般的家庭都未必承擔的起,古阿明家連他的畫筆都買不起,還是那普通的多色蠟筆。
可是要知道很多美術生,原料,畫筆,這些需要的花費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古阿明那樣的家庭能承擔的起?
所以,讀書是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實現階級躍遷的最佳機會,但是藝術生卻無疑不再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