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暫時沒有靈感,這種籌款的片子,沒那麼好拍。”
“也是,港島這類的電影其實不少,但是好口碑的卻真的很少,反而不少被影迷們罵是圈錢之作。”慕晴點了點頭道。
這種事情也就是陳偉傑親自上門了,否則的話,李易真的不會輕易應下。
因為有些吃力不討好。
從電影的角度來說,一部電影的主要角色越多,電影越難拍,越難出彩。
畢竟,角色一多,就很難讓觀眾輕易地代入,而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你憑什麼讓那些角色,都能展現出存在感來?
《本傑明·巴頓奇事》看似角色不少,但是實際上呢?
真正的主要角色,其實就那麼幾個。
當然,港島演藝人協會,以及陳偉傑他們的想法,李易還是比較支持的。
接下來的時間裡,李易也沒有很刻意地去尋找靈感,激發金手指什麼的,畢竟,他現在都搞不懂,金手指的觸發機製是什麼。
所以,依然還是每天該乾嘛乾嘛。
倒是也會偶爾看看新聞什麼的。
另外一個新聞就打了這些吹捧者的臉。
因為就在這個時候,港島突然爆出了一個大新聞,一個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
而這個連環殺人案的死者竟然都是曾經一個案件的陪審團的成員。
港島警方第一時間逮捕了出獄不久的當初的那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到這裡,好像案件就很明了了。
可是結果很快地竟然出現了大反轉。
當初的那位被判有罪,入獄多年的犯罪嫌疑人,竟然是無辜的!
而這次的殺害陪審團成員的連環殺手,竟然就是當初那個案件的凶手!
頓時,這兩個新聞關聯在一塊,引發的輿論可想而知。
於是,網絡上的討論和爭議也就越發地熱烈起來,之前推崇陪審團製度的人,被啪啪啪打臉。
畢竟,港島的那個案子,同樣的也是被證明了是冤案,也證明了,根本沒有所謂的完美的製度。
而李易在這個時候,金手指卻是意外地被激發了。
一部關於陪審團的電影,浮現在腦海之中。
《十二怒漢》!
這部被翻拍了好多個版本的電影,每個版本都出現在李易的記憶之中。
最早要追溯到非常久遠。
但是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版本的口碑都非常不錯。
國產版本的《十二怒漢》在票房方麵的表現最差,當然,這一點李易倒是可以理解。
畢竟,在記憶之中的那個世界,本身有原作和許多翻拍的版本,讓國產版的《十二怒漢》少了新鮮感。
而又因為國內的國情不同導致劇情無法讓國內的觀眾有那麼好的代入感。
雖然口碑不錯,但是卻沒有能夠獲得什麼好的票房反饋。
有網友總結出了幾點失敗的原因:第一,把真實的案件判決改成了模擬庭審。
這當然是因為國內不存在真是的陪審員製度。硬在國內弄出個真實陪審員庭審的故事未免有些怪異,所以不得不改編為政法大學授課的模擬陪審。
而且這麼一改,就顯得每個人在討論過程中的較真價值大打折扣,因為不管你多麼的認真負責,都並不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死與清白。
所以,論過程中那些情緒的變化,就顯得有些尷尬了。
畢竟,模擬法庭,隻是模擬而已,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那麼哪裡來的那麼多情緒反應?
其次,原版的《十二怒漢》是沒有真相的,因為陪審團成員,實際上每個人都隻是圍觀者,他們很多人都堅信那個孩子就是凶手,但作為一個決定生死的陪審員,卻堅持無罪,因為檢方並沒有拿出讓他們無法產生懷疑的證據,這才是符合這個製度的法理精神。
或者說,在這製度下,他們也不可能真的就通過這些找到真相,真相重要,但是又不重要。
李易把幾個版本的都看了一遍,說實話,對於國產版的《十二怒漢》他其實覺得挺好的,但是同樣的,也能理解,為什麼電影最終票房失利,因為,首先,模擬法庭,這個先決條件,就讓這部電影很難獲得成功。
簡單地說,虛擬股票,你贏的再多,那也是假的。
同樣的道理,模擬法庭,你模擬地再像,可是也根本無法真正地決定什麼。
隻不過是探討,或者辯論了一番而已!
李易最喜歡的是黑白版本的那個《十二怒漢》!
但是這個的確不好本土化改編,《十二公民》拋開模擬法庭這個致命的缺陷不提,其實裡麵的十二公民,每個人代表著不同的職業,這一點倒是挺符合李易的口味的。
不過,前提卻是不能模擬,不能模擬,不能模擬。
《十二怒漢》劇本是真的很不錯,構思也非常巧妙,可是這是建立在陪審團製度上,這一點放在港島,其實倒是挺合適的。
因為港島也是陪審團製度,雖然可能和電影裡麵有所不同。
但是隻要前提這些是真正的陪審團,那就OK了。
而且這種電影,其實成本真的可以很低,因為場景單一,但是想要拍好,也是真的挺難的。
前文說過了,一部電影角色太多了,就很難讓觀眾分辨清楚,對每個角色都有印象。
所以,這裡就很考驗編劇和導演,以及演員的演技。
因為從頭到尾,都是聚焦在陪審團室,聚焦在一張桌子周圍的十二個陪審團成員上麵。
順利的話,完全可以很快地拍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