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主線事件是豬仔偷渡案的破獲,折射了那段鋪在美利堅國鐵路枕土下的華工血淚史。電影還設置了兩個角色來表現。一個是逃出來的大叔,當他向黃師傅講述著勞工被金山夢騙去簽賣身契,飽受虐待,客死他鄉,影片剪輯了一個開頭海潮滾滾的空鏡頭,心潮澎湃的象征瞬間成了時代無情的浪。而在街頭宣揚金山夢蒙騙國人的假洋鬼子是國人,最後打死這位大叔的沙河幫,也是國人。
另一個則是黃師傅的徒弟牙擦蘇。在電影裡麵,他一出場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滑稽的角色,可是看完卻很難讓人笑出來的角色。這個人是海外華工的後代,漢語結結巴巴,卻比幾位土生土長的師兄認得更多的漢字,他跟著黃師傅學中醫,目睹被火槍打中的同胞重傷不治,憤而剪掉辮子,穿上西裝,打算離開寶芝林,而在華工豬仔販賣事件粉碎之後,又回到了寶芝林。這個小人物在中西文明間的掙紮,並不比他的師父少,而他的身份困惑,更令人辛酸。
正是這些不起眼的配角、龍套所組成的眾生相,勾勒出了我們民族的苦難史,賦予了《黃飛鴻》這部電影能夠那麼讓人喜歡的氣魄。
當一部功夫片的時代背景與配角路人,擁有如複雜的層次感。作為主角的武者們,也絕不僅僅隻是二元正邪的江湖好漢,一頓拳腳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黃飛鴻》中的武者們,都站在東漸西風,蒸汽火藥的迷霧中,困惑著自己的一身國術。
好漢嚴振東初來佛山撈世界,本來想通過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的打出點名堂,卻發現當時的社會江湖義氣已被耗儘,開始無奈接受命運的擺布。
空有一身本領,飯都吃不上,還被樓上的妓女嘲笑,為了生存和混出個樣子,然後開始想著走一條好走的路。
直接挑戰本地“高富帥”黃飛鴻,想想這一招也算是“21天學會生孩子的成功學”,直接省了好多彎路,然後投靠惡黨”沙河幫“,為了一點自己的小名小利開始不擇手段,最後被黃飛鴻分分鐘教做人,最後武功品德雙雙敗下陣來,人格儘辱,還落得個被新式洋槍打成篩子的結局。
其實一開始他也是個自尊心的武學宗師,隻是生活,把自己變成了最不想成為的人。
“江湖險惡,不得不防”,其實又何嘗不是說得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讓我們在”老江湖“的路上越走越遠。
作為反派武師嚴振東,作為黃師傅在武功上的最大對手,卻很難被視為是大魔王的角色。他初來乍到急切地想自己的本領打出名堂。他的武術,也是極富民間神話色彩的鐵布衫硬氣功,和陰毒狠辣的江湖招數。但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中,嚴振東流離失所,一步步從落魄狼狽,走到了拋禮棄義,不辯忠奸的地步。
在黃師傅顧及他人的情況下小勝一次之後,嚴振東心魔已深,劇情上順勢被沙河幫找去做了名為師父實為打手的角色,為了快速獲得聲望和
記得電影裡麵在貨倉裡麵的大戰,嚴振東望著黃師傅的宗師身法,表情若有落寞,這個鏡頭特彆的有味道。
或許他也曾希望像黃飛鴻那樣正氣凜然,鐵肩擔道,但是生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所以他對黃飛鴻是羨慕嫉妒的,他羨慕黃飛鴻能正氣凜然,嫉妒黃飛鴻有著得天獨厚的身份,在真正的對決中,嚴振東被一代宗師打得醜態百出,身心崩壞,窮追而去,妄圖做最後的掙紮,而最終迎接他的,是洋人的火槍亂射。
鐵布衫被打成了篩子,鮮血塗滿了黃師傅伸出的援手,臨死前留下了一句:我們的功夫再棒,也敵不過洋槍。
或許就像偉大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的,偉大的功夫片,決不應該是一味製造華國功夫天下無敵的神話,以此猛打民族主義雞血。嚴振東的這一句遺言,恰恰是功夫神話的破滅,是工業文明時代到來的警鐘。
嚴師傅留在了那個終將覆滅的舊時代,而作為正麵的一號武者,電影的核心主角,黃師傅則開啟了自己的思考。這個黃飛鴻,在整部電影以中,都在不斷地疑惑。一代宗師的傲氣,晚清生人的閉塞,形成了複雜的糾葛。而電影中黃師傅的形象和使用的物件,有意無意將此具象化了出來。
序幕中黃師傅接受了劉永福寫有不平等條約的紙扇,迎接十三姨的時候接觸到了照相機,但是
為中槍菜販治傷時,取出了洋槍的子彈,在喝止林世榮發飆鬨事的時候,電影有點突兀地給了黃師傅布鞋的特寫,或許是要表明其傳統保守的立場。
十三姨要給他量身做西裝,黃師傅婉拒,表明待國人皆要易服之時自己再順從大勢。但隨後,一身長衫的黃師傅戴上了西式的帽子,墨鏡,雨傘,這是一個折中的造型。街頭聽到發廣告的騙子說自己戴墨鏡是怕被金山的金子閃到,又摘了下來。
沙河幫燒毀寶芝林,十三姨因為給留寶芝林拍照留影,將劉永福的扇子忘在了大火中,導致扇子被燒掉了一角,成了平等條約。黃師傅因此大怒,不準十三姨再帶洋物進寶芝林,此時民族情緒的抵觸達到了頂峰。然而在沙河幫作亂,洋人無差彆射擊掃中群眾之後,揣摩著治傷取出的子彈,黃師傅憤然警醒,說出一定要變的宣言。
最後的營救中,黃師傅騎著自行車去救人,用自己的武功將洋槍子彈彈出,打死了人販子。
結尾的大戰之後,備受西方文明強勢衝擊,也目睹經曆了金山淘金夢背後的華工慘劇,黃師傅開始思考,外國是否真的就那麼好?而導演也借黃師傅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希望:也許我們已經站在金山上了。民族的自卑與自信,在這裡不卑不亢,達到了一處平衡。
結尾處,原本抗拒洋人洋玩意的黃師傅,率先穿上了西裝,坐在了原本揚言不準再帶進寶芝林的照相機前,拍下了照片。
這個溫馨祥和的結尾,是影片對黃師傅思考的一個總結,從等著彆人都改變自己再跟,到自己率先接受學習西方文明。這裡的黃師傅,不僅僅是為民除害的武夫,而是進入了晚清睜眼看世界的那一批覺醒者之列,他勝過嚴振東、沙河幫的,遠遠不止是武功。
醜陋卑劣的惡徒,冷漠麻木的路人,昏庸也有苦衷的官員,或懷鬼胎或存善意的洋人,辛酸的小人物,熱心的莽夫,欣然西化的新青年,覺醒思考的社會誌士,如此豐富的生活群像,配上富有嶺南風情的環境布景,構成了一幅晚清中國的畫卷!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始終覺得,偉大的武俠電影,就是應該有心係家國蒼生的胸懷。李易的《黃飛鴻》拍出了我理想中武俠電影的境界。縱亦有許多精致名作,終究是修生養性,《黃飛鴻》展現的,乃平天下的抱負,黃師傅的作為,乃真正濟世的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