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在首場媒體和影評人專場點映之後,在全美一百多家影院開啟為期一周的點映。
最初的時候,雖然有很多影評人吹捧,但是畢竟,大家都還沒有用看到這部電影,可是影評人和媒體的吹捧太“過”誇張了,甚至有媒體把這部電影譽為“經典之作”!
什麼叫“經典之作”?可以說這絕對是對一部電影的最大的讚譽。..
李易的作品當中當年的《楚門的世界》達到了這樣的高度,當然還有幾部其他的電影,不過,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大多時候,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依然被人們稱道的電影才能夠被譽為經典之作。
可是《肖申克的救贖》何德何能?
當然,這樣的高評價肯定也吸引了不少觀眾,想要去一睹為快。
而在點映開啟之後,讓更多人難以置信的是,《肖申克的救贖》的總體評分居然幾乎沒有怎麼下降。
甚至於很多影迷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比之之前的影評人們還要來的更高。
一位資深影迷,同時也是社交平台上的網紅影評人直接寫了一條:“經典之作,絕非過譽!”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曾經有一個腦筋急轉彎式的問題。
記得那個問題是這樣問的:假如被當做精神病患者被送進醫院,該如何證明自己是正常人?
不是嘶聲力竭的辯解,不是去解高等數學,不是去醫生辦公室威脅醫生;
一個獲得很多網友的點讚的回答是:
不要試圖去證明自己是正常人,而是自己平時是怎麼樣的就怎麼樣的表現。
這與《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的做法如出一轍。
安迪因為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無期徒刑。
當無期徒刑已成為既定事實時,明智的做法不是聲嘶力竭——事實證明這樣做是錯的,因為同一天一同入獄的獄友,因為第一天晚上聲嘶力竭的呼喊,而被獄警無情打死了。
明智的做法也不是去典獄長辦公室辯解自己無罪——事實證明這樣做也是錯的,安迪在知道自己是無罪時,就迫不及待的向典獄長證明,哪怕他還有證人。
最終安迪的獄友兼安迪唯一的證人湯米被槍殺了。
安迪如何快速適應監獄生活的呢?就是把在監獄外的興趣愛好帶進了監獄內。
雕刻、閱讀、甚至憑借自己的專業而成為了監獄內的“銀行職員”。
不抱怨現實,而是積極尋找和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內心平和的過出歲月靜好的狀態。
當然,如果安迪一直隻是致力於興趣愛好,刻一些石頭、看一些過期太久的雜誌書報,也太過於安於現狀。我也不會將這部影片稱之為經典之作了。
希望,是的,人生需要希望,人活著是需要抱有希望的。
人生若無希望,生活便是一潭死水。
人生充滿希望,生活便是一汪清泉。
被錯判無期徒刑,又上訴無望的安迪,他人生的希望與眾不同——越獄!
然後享受自由的空氣!
安迪的希望,支撐他在監獄裡20年如一日的度過每一個孤獨寂寞的夜晚。
希望,是帶著安迪穿透遙遙無期的牢獄生活的一束光,讓安迪精神振作;正因為《肖申克的救贖》傳遞出的是一個要付出很高代價的商品——希望。
猶如安迪,為了自己內心的希望,付出了20年的時間!
而電影之所以經典在於,它傳遞希望的方式。
它不是在撓你,也不是在抓你,它就是一點一滴的滲透給你。
看過電影的你,不會立刻就要為實現自己的希望而立下豪言壯語;也不會立刻就為自己的希望梳理出各種不同的規劃。而是當將來的某一天,當你想要放棄自己的希望的時候,
有一個聲音、有一個畫麵、有一個故事,都已深深刻進腦海,一點一滴的滲透到靈魂,它來告訴自己——堅持,再堅持一會兒,希望就在不遠的前方,微笑著和我們招手。
這部電影給人的觸動真的很大,故事內容簡單卻又複雜。但給我觸動最深的並不是主角安迪,而是一位卑微的老人,布魯克斯·海特倫。
他在監獄時負責打理裡麵的圖書館,是裡麵的老好人。但他在服役50年獲得假釋出獄後,因習慣監獄裡的體製化,無法適應外麵的新世界,最終因絕望而自殺。在上吊之前,他用刀在壁櫥頂端刻上“BROOKAHERE”——老布到此一遊。
當看到這一幕時我被深深的觸動了,還有什麼能比時間的力量還大,如果你一意孤行的去做一件事,時間久了,也許伱就被拋棄了。
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希望,信念,二者讓人在絕望中生存,在絕望中反擊,並在絕望中勝利。此片勝在主題。表達了一種在絕望的環境中不放棄希望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並奮起鬥爭最終戰勝絕望取得勝利的中心思想,對觀看者影響不可謂不大,此片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經曆的風浪越多,看後越能夠感同身受,越能夠發人深省。很多初出茅廬的小牛犢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之後看到此片往往能夠熱淚盈眶。作為電影,它無疑是很成功的。
一部電影要如何才能夠被譽為經典?
是少數派認可的藝術巔峰?亦或者是多數派認可的狂歡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