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沒有試卷,隻發放答題紙和草稿紙。
考題被封,在主考官手裡,到開考時才會開封公布,這也是為了避免泄題。
考生入場時,選定的輔考人員開始謄寫試題,然後貼在題牌上。
等考生全部入場,然後放在考棚前顯眼的位置,供考生觀察題牌。
也會謄寫一些題紙,供那些視力不好的考生用。
當然,主考官還會大聲宣讀考題,確保考生都清楚試題。
鄉試共三場,每場三天,第一場主要考時文,也就是“八股文”。
第一場是鄉試的重點,隻要八股文寫得精彩,就有七成機會中舉。
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三場考試同樣重要,但八股取士已成事實,考官便默許這種規矩。
初六專注於第一道四書題。
“女與回也孰愈。”
這是一道出自《論語》原文的題目,意思是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優秀。
這題考生熟得不能再熟了。
這麼大眾的題,考的就是基本功。
誰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最精彩的文章,誰就離舉人近了一步。
初六思考良久,在草卷上先打草稿。
寫完草稿,初六反反複複修改,結束後不急著謄寫,而是先看下一題。
“七十裡子。”
好多考生粗一看題目,不知所雲。
細一看,還不如粗一看。
初六卻知道,這是截搭題。
源自《孟子》中“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這句話,截搭成“七十裡子”這樣的題目。
每年考生都會問候出題官的祖宗十八代,而出題官則在絞儘腦汁,想辦法出一個不一樣的題目。
科舉考試範圍比較固定,題目都出自四書五經,為了不重複以前考過的題目,出題官便想出這種辦法。
久而久之,題目越出越偏。
知道出處,便不會離題。
初六醞釀稍許,開始打底稿,寫完修改了一遍,開始看第三題。
“又日新康誥曰。”
這題就能踢掉一半考生。
都不理解什麼意思,讓人怎麼寫?
想了片刻,初六便明白,這道題出自於《大學》,用原文的兩處截搭。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
這是商朝開國君主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願意是洗澡能除去汙垢,使身體煥然一新。
後一句是:“《康誥》曰:作新民。”
意思是激勵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這文章有意思。
初六思考良久,決定結合《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起闡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中的“親民”這一綱領。
最後拍龍屁,添上點睛一筆,自然是佳作。
此時,肚子開始抗議了。
初六收起筆墨,將試卷紙和草稿紙放在旁邊,簡單的打了一套拳,放鬆身體。
然後就著開水吃了點食物,又開始答題。
直到夜幕降臨,初六把五道題都寫在草稿紙上,其他三道也找到出處。
還有兩天,答完謄寫完全來得及。
初六不想挑燈夜戰,他把筆墨紙硯收拾整齊,放在一邊,然後將兩塊板子拚在一起,搭成簡易床。
考棚是考場,還兼顧臥室、廁所、廚房、客廳等用途,初六頓時有了上輩子在京都租房的感覺。
咳咳。
想這些沒用的乾啥?
吃飯撒尿,拉開被子睡覺。
休息好,才能考好。
八月的天,不冷不熱,不算難熬。
夜裡的呼嚕聲、磨牙聲、放屁聲等像交響樂一樣此起彼伏,卻絲毫沒有影響初六休息。
他年紀輕,瞌睡重,又是先睡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