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能感覺到此刻的樂手們正在用一種非常嗬護的狀態演奏著屬於自己的部分。
當半數以上的樂手對音樂投入這樣的狀態,那音樂就像是生出一身足以自己奔跑的雙腿。
或許這與樂團的整體素質有關,但這絕對是需要現場有人引導的。
梁山不認為這是方永波大功勞,並且他需要重新再思考一番李安對於這首作品的定義,以及李安下午回答的每一個問題。
李安像是壓根就不關心觀眾在想什麼,自顧自的甘當樂隊的基石,引領音樂轟轟烈烈的結束了第一樂章。
然而當第二樂章鋼琴魔術般的在弦樂的擁簇中重新以主角的感覺衝天而將時,現場的氣氛忽然進入了一個高潮。
就像是應英雄終於回歸,而緊接著沒過多久,弦樂再次重新成為音樂的主導。
有了剛才的經驗,有了第一樂章的三次情緒轉折,這次觀眾們再無大驚小怪。
些許“好事”觀眾甚至已經豎起耳朵準備與李安來一場貓鼠大戰,他們要下一次鋼琴會重新浮現。
哈哈,第一個轉調的地方李安被抓了個正著。
緊接著,第二主題臉又自投羅網。
漸漸的觀眾們都發現了鋼琴演奏的規律似的,每到一個地方他們甚至能提前預判鋼琴將會如何。
與第一樂章各種神轉折完反過來了似的。
這次不光是樂手的參與度提高了,整個舞台上下都成融為了一個整體一般。
秦勇:“現場聽一定很過癮。”
老湯“後悔了。”
“後悔的是我好不!”穆欣可是花了錢買了票。
就在這時沉默了近兩個樂章的王小虎忽然發問:
“秦老師,為什麼我感覺現在的指揮已經不是方伯伯了。”
秦勇:“其實我感覺從一開始指揮就是鋼琴。”
秦勇話音落下,眾人一番回憶,接著均是點了點頭,似乎確實如此。
就在這時,踩著第二樂章的尾巴,第三樂章的開頭,指揮台上方永波輕柔的手勢像是撫摸著愛人的秀發。
纏綿的弦樂一出場,便攻破了所有人的心靈防線。
第(2/3)頁
第(3/3)頁
“秦老師,好像樂隊還是在聽方伯伯的指揮。”
幾個大人知道王小虎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孩子隻是單純的表達了音樂進行時的當下,可這話也似乎又在提醒他們再回頭看看。
沉浸在鋼琴的柔情蜜語裡,小米老師再回頭重溫了一遍從第一樂章奧開始到現在,接著笑了笑,大騙子。
x老板也後知後覺的明白了他連續兩次掉進了李安為所有人編織的陷阱,也不禁的笑了笑,辛虧辛虧他來了,真心的。
鋼琴前,沉浸在行板演奏中的李安老師在彈至他認為最甜美的段落時露出了一個淺淺的微笑。
這個微笑沒有導播的特寫,台下能看清的人也幾乎沒幾個。
但他確確實實的是笑了。
他為這甜美的音樂而感動,為能夠在這樣的舞台上演奏這樣的音樂而感到幸福。
或許是有一些設計的元素在其中,從第一樂章開到開始到現在,李安並不否認他動了一些心思。
第一樂章他甚至犧牲了一部分最容易讓演奏家出彩的華彩部分,就是為了製造出三次強烈的情緒轉折。
讓觀眾們以為音樂會以某種方式發展下去,結果發現麵紗背後是另一層麵紗,如此三次。
第二樂章他神出鬼沒的出現在音樂每一個角落,時而為鋼琴聲部,時而為指揮,時而隻是眾多聲部中的普通一員。
結合第一樂章他的三次把戲,他讓觀眾們在這裡始終無法定義他在這部作品中的位置。
也就是無法定義鋼琴的位置。
也就i是無法定義這首鋼琴協奏曲。
也就是無法定義這首鋼琴曲的作者。
最後他希望通過利用自己的樂思和演奏技術讓觀眾們從一種刻板印象中先走出來——
暫時不要再對勃拉姆斯這位作曲家在給出什麼定義。
或者他想說的是,勃拉姆斯不需要任何人來定義。
此刻正在演奏的他並不知道台下乃至各種屏幕前的觀眾有幾人能聽到他的表述。
或許他這種隱晦的表述本身就如同勃拉姆斯的音樂如出一撤。
李安如此處理的的目絕不是為了讓觀眾看到他的特彆之處。
如果觀眾們能從他的樂思中感受到他的強烈意願,順便再說說一句這哥們真的很不錯,那他對此當然會非常開心。
如果沒有,那他也不遺憾。
聽眾是自由的,他的藝術也是自由的。
雨果在一篇序言中提出了關於藝術自由的兩個概念。
一為理念藝術,一為夢幻藝術。
李安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很妙。
用音樂作品而言,理念的藝術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貝多芬的晚期創作或是巴赫賦格的藝術,這都是藝術的巔峰。
古典時期是一個理念藝術為主導的時期,在貝多芬之後,既然頂峰已出,後人也隻有思辨一途。
在音樂方麵,恰恰有點像是從追求理念藝術轉向追求夢幻藝術。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個偉大的音樂家誕生了。
從肖邦到瓦格納再到馬勒,音樂中的夢幻藝術急劇裂變繁衍。
人們從理念藝術的陣地古典主義出發,走向了一片全新的夢幻世界。
內心的敏感被自我中心取代,音樂中所有的一切都像是開了加速器。
產生,分化,由獨立發展,最終反客為主,將音樂的藝術焦點從關懷轉變為放縱。
然而這個時候有誰注意過角落裡的勃拉姆斯。
作為古典主義最後的捍衛者,在那個時候,勃拉姆斯的一切都顯得太過太過普通。
但誰也無法否定,勃拉姆斯的藝術也是自由的,就如同李安指下的第三樂章。
總有人會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聆聽任何一首音樂。
比如餐館家的女孩。
隻聽著這一顆顆充滿詩意的音符,便足夠她找到精神世界的源頭。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