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雲是做了很多的心理鬥爭才站起來的。
旁人沒有發現,他叫住秦先生的時候,尾音都有些發顫。
秦勉教書,除了教習功課,對學生們的言表儀態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坐立行走都應該符合君子之風,就剛剛沈江雲這般冒撞的表現,若換作平時,秦勉早就出聲訓斥了。
許是想到昨天對沈江雲絲毫不留情麵的懲罰,秦勉臉上表情未變,容長臉上炯炯有神的雙目看向沈江雲,沈江雲下意識地就想低頭不與秦先生對視上。
隻是馬上,沈江霖滿心期待的小臉從他腦海中浮現,沈江雲籠在袖口中的雙手握了握拳,心中暗自想道:自己作為學生,已然讓秦先生數次失望了,作為兄長,可不能再讓弟弟失望了。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今天不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晚上如何再給弟弟講解?
沈江雲想到這裡,強自鎮定著目光不再躲閃,陽光自外頭灑進來,沈江雲一半沐浴在陽光下,一半隱入陰暗處,俊逸出塵的五官在這明明滅滅的日光下尤顯奪目,隻聽他緩緩道:“先生,昨日您叫學生抄了十遍《大學》,學生邊抄邊讀,再讀《大學》,學生又有所感,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先生,望先生指正。”
今日講史,沈江雲的問題讓眾人都愣了一下,不過秦勉很快就回過神來:“但說無妨。”
沈江雲一旦開口,這麼多年言傳身教、刻進骨子裡的儀態還是很讓人賞心悅目的,再加上他聲音清越,如泉水漸入深潭般緩緩流淌,能夠很快就抓住人的心神。
有些人就是有一種魔力,哪怕他講話的內容並不吸引人,但就是不讓人厭煩,甚至願意去側耳傾聽。
很顯然,沈江雲就要這樣一種能力,隻是他自己也不知曉罷了。
“《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為《大學》開篇詞,先生曾言此乃《大學》綱要,其釋義為大學之根本,在彰顯美好品德,在關愛百姓,在此過程中達到君子的最高境界。”
秦先生微微點了點頭,《大學》乃四書之首,很早他就帶著他們讀過了,沈江霖所言是最基礎的內容,殷少野百無聊賴地撐著下巴回頭看沈江雲,隻覺得這人今天是要找找存在感麼?
沈江雲的話卻在繼續:“曾子之所言,在於君子,在於讀書人,不在於百姓。然聖人博愛,定是希望天下百姓都能明德至善,作為一個普通人,又該如何“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通過教化百姓自然會有成效,這也是朝廷一直在做的事情,可是讀書靡費,讀書不易也是共識,絕大部分百姓依舊是目不識丁,三餐不濟,既如此,又如何引導他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夏蟲不可語冰,即便士族們心有餘,然力不足矣!還請先生指教學生心中之惑。”
沈江雲這番話說完,在場所有人都是一靜。
問問題也是要有水平的,如果是先生老生常談的一些東西,你還去反複問,那暴露的不是這個學生蠢就是這個學生不用心。
今天沈江雲這個問題,就很有些水平。
至少其他師兄弟們,從來沒有通過“普通人、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過,如何讓天下人明德至善。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要對《大學》表達的綱領有深入的理解,還要有一定的閱曆或者說是對世事有過觀察者,才能結合《大學》之言,提出這樣的思考。
這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聖人希望教化百姓、天下歸心,但是朝廷又要掌控言論,更多時候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明德至善的百姓,他們要的是順民,有時候用的甚至的愚民策略。
百官代天子牧民,一個“牧”字就很好地指代了所有。
百姓為牛馬,牛馬更易聽話馴服。
至於明德至善,其實並不針對普通百姓。
但是若這麼回答,至聖人言於何地?
矛盾從思想和現實的差異中產生。
這些內容在秦勉授課的時候,都是有所保留的,並沒有將自己這麼多年的思考總結全部和盤托出。
秦勉雖然讀了這麼多年的聖賢書,但是年歲擺在那裡,經曆過數次會試,也飽嘗過功名利祿的誘惑得失,雖未踏入過官場,但是族中亦有官場之人,是是非非,不絕於耳。
秦勉門下六人,都是他精挑細選的弟子,這些少年出身名門富貴之家,氣質從容、儀態風流,是平日裡使奴喚婢榮養出來的氣度,非小門小戶之家所可比。
這些人中最大的楊鴻也不過十七歲,人生閱曆尚淺,雖然得中秀才,但是距離下場鄉試,秦勉尚且覺得還差火候。
在這個時候,他去大談特談民生艱難、窮苦百姓無立錐之地,這些學生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最多不過是紙上談兵、深入不了,拿著這些一知半解的想法去寫文章,反而寫不出個所以然來,在科考時,並不占優勢。
所以秦勉早就給他們規劃好了道路,若想年少成名者,寫出文章來必要華麗富貴、灑脫傲然,朝中有不少喜歡這一流派的官員,隻要肯下功夫,必然也有所成。
若是實在冥頑不靈者如沈江雲,那要麼就泯然眾人矣、放棄科考之路,做個富貴閒散人也未嘗不可,畢竟祖上有蔭蔽,沒必要非和芸芸眾生去搶奪那幾個名次;要麼就自己去摸索、去碰壁,和他一般去體察民情,了解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去思考、去總結、去經曆、去磨難,如此這般,或許亦能有所成,並且成就可能還更高於那些少年成名者。
這是秦勉作為師者仁心的考量,隻是他沒想到,今日沈江雲卻提出了這樣一個從百姓角度出發的問題,是不是此子心思細膩、能在花團錦簇的富貴生活中,亦能體察民情?若真如此,沈江雲這個學生,倒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了。
秦勉心念電轉,思索了一番,還是準備將自己的想法如實闡述:“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顯然是有認真思考過的。誠如聖人之言,對君子、對讀書人的要求總是非常高的,期待我們明德至善、格物致知,最終達成“內聖”之道”,然則普通百姓如何教化?他們一不識字,二無師長,三無錢財去求學,為一日三餐而困苦,哪裡還有心思去想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