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戶部大堂。
戶部尚書李敏仔細看著北直隸剛剛報上來的糧價冊子。
他大惑不解:“糧價怎麼掉下來這麼多?江南上等米竟然跌到了五錢銀子一石。”
戶部右侍郎張維笑道:“這是大好事啊!前朝庸相惡宦掌權時,國勢傾頹。成化二十二年,北直隸米價甚至漲到了一兩二錢銀子一石。”
“如今米價跌了這麼多,說明皇上勤政愛民,善政已得大成!大明出現了盛世光景!”
張維五十來歲,祖籍山東萊州。此人中舉之前曾當過訟師,能言善辯。
他監管京倉,故又稱“倉場侍郎”。
李敏道:“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我還是覺得糧價暴跌有些反常。”
張維笑道:“李部堂多慮了。糧價低,說明您這個戶部正堂治糧有方!”
左侍郎高平道:“李部堂,去年秋兩京十三省豐收,糧食多了,價自然會跌。”
李敏合上糧價冊子:“或許吧。”
糧價跌了,的確是戶部尚書的一項大政績。李敏沒有再糾結此事。
錦衣衛北鎮撫使值房。
孫欒告假大半年了。常風負責北司日常事務,乾脆鳩占鵲巢,搬到了鎮撫使值房中。
司禮監秉筆李廣走了進來。
李廣笑道:“常千戶,你們北鎮撫司的人這回得了一件天大的美差!有上諭!”
錦衣衛的指揮使是朱驥。按照規矩,李廣來錦衣衛傳旨,要把旨意傳給朱驥。
可是懷恩生前對朱驥的評價至允至當:朱驥這人,根本不會做官!
朱驥不會在司禮監的諸位上司麵前左右逢源也就罷了,對待下屬又極為嚴苛。
上麵沒人喜歡他,下麵的人討厭他。指揮使他當了三年,混到現在簡直是貓嫌狗不愛。
司禮監那邊若來給錦衣衛傳旨,一般會繞開朱驥,直接傳給常風。
常風連忙跪倒:“臣,常風接旨。”
李廣道:“有上諭。命北鎮撫司分遣緹騎至天下各州縣,巡查各地囤糧狀況,欽此!”
去年八月,弘治帝曾頒旨命地方趁豐年囤積糧米,以半年為限。
現在到了驗收的環節了。
弘治帝沒讓戶部的人下去驗收。因為他知道,戶部文官跟地方官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查來查去,無非是糊塗欽差查糊塗賬。
弘治帝乾脆派出了自己的私軍家奴,前往各處搞驗收。
從古至今,驗收都是個大美差。
常風領了旨,李廣笑道:“你們錦衣衛的袍澤,這下可以撈足了出京辦差的好處。”
常風不動聲色的說:“屬下一定讓袍澤們竭儘全力,辦好皇差。”
李廣道:“對了,今兒上午尊夫人前往坤寧宮拜見張皇後,我看她發福了不少啊。果然跟著常千戶享了福。”
常風敷衍道:“是發福了不少。”
劉笑嫣發福,是因為生了壯壯之後,整日裡忙著帶孩子,又要應酬京中貴婦。沒功夫練武了。
不過常風在床笫之間倒是很喜歡劉笑嫣如今的體型。他曾對劉笑嫣說:“你這叫肥而不膩,柔若無骨。”
李廣笑道:“皇後娘娘待伱們常家,真與待其他臣子不同。她親手縫製了一件肚兜,賜給了你家小公子。”
“嘿,尋常臣子哪有這等恩榮?”
李廣跟常風閒聊了一陣,喝了兩碗茶,離開了錦衣衛。
李廣走後,常風立即召集北鎮撫司的其餘四位千戶、五位副千戶、五十位百戶、一百位總旗議事。
常風先轉述了弘治帝的旨意。
隨後他讓人掛起來一張大明堪輿全圖。
常風道:“咱大明共有一百四十個府,一百九十三個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個縣。”
“我準備從北鎮撫司抽調千人。每五人為一組,巡視五到六個縣。”
“大明地域廣闊。我知道你們都想去江南,都不想去嶺南。”
“為公平起見,確定人員名單後,大家抓鬮。抓到哪個地方就去哪個地方。”
徐胖子問:“常爺,我們這些千戶、副千戶也參與巡查嘛?”
常風道:“千戶、副千戶就不參與了。畢竟咱北鎮撫司的差事不光巡查存糧這一樁。”
錢寧聽了這話有些失望。本來他還打算借著這個差事出京狠撈一筆呢。
常風正色道:“諸位。我知道你們中有人打量著出京巡查是肥差。準備大顯身手,大發橫財!”
“我告訴你們,不要癡心妄想!”
“南鎮撫司管本衛法紀。我會讓南司王鎮撫使調專人,到各處監察你們。一旦發現你們有納賄徇私情事,彆怪法紀不容情!”
一眾袍澤齊聲道:“是!”
當然,常風不是朱驥。先打了袍澤們一竿子,自然還要給個甜棗。
常風又道:“不過嘛。程儀還是可以收的。官場規矩咱們不好破。但不能過火!每筆程儀不得超過五十兩!”
袍澤們聽了這話,個個歡喜。果然跟著常爺混還是有好處的。
常風道:“好了,咱們現在擬定名單。然後抓鬮。”
調集一千多人外出巡查,光是名單就擬了四個時辰,一直擬定到了掌燈時分。
第(1/3)頁
第(2/3)頁
翌日,常風又命參與巡查的人抓鬮,確定了各自的巡查地點。
做完這一切後,常風去了乾清宮複旨。
弘治帝剛剛聽取了戶部尚書李敏對糧價的彙報。他心情不錯,美滋滋的。
曆朝曆代的任何一個明君,都希望糧價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在萬曆朝之前,穀賤傷農其實是個偽命題。
彼時,離一條鞭法的推行還有近百年。農人繳田賦,繳的都是糧米。
農人交完了田賦,能有充足的餘糧填飽肚子已經算萬幸。哪裡還有多餘的糧米拿去賣?
就算遇上豐年,農人手中的糧食多了。他們想的也不是拿去賣,而是囤在家裡,防備災年。
農人不賣餘糧,就不會被賤價所傷。
市麵上買賣的糧米,幾乎皆出自擁有大量田產的大、小地主手中。
穀賤傷的根本不是農,而是大、小地主。
對於弘治帝來說,他巴不得削弱地主豪強們的利益呢!
常風跪倒在地:“稟皇上,外出巡查地方囤糧一事,臣已擬好方略。”
弘治帝道:“嗯,說來聽聽。”
常風呈上了剛剛擬定好的巡查章程,又一番解釋。
弘治帝萬分滿意:“很好!常風,朕跟你說句君臣之間的體己話。戶部的那群文官靠不住。”
“囤糧大政,是朕頭回獨立擬定的國策。錦衣衛是朕的耳目,得替朕好好查驗國策是否落實。”
“成化朝時,曾有人說‘好聖旨,好聖旨,出了順天像草紙;好政令,好政令,出了順天忘乾淨’。”
“朕想知道,本朝的地方官,是不是對朕陽奉陰違!”
弘治帝說的,其實不是成化朝獨有的現象。
古代交通不便,皇帝居於京城。聖旨出了京,地方上的府官、縣官執行不執行,執行的如何,龍椅上的皇帝很難知曉。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
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一輩子能夠接觸到的最大的“官”,可能就是鄉裡的糧長。
一個縣官在轄境之內,簡直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聖旨通過一級級衙門傳達到縣官手中,縣官執行不執行,怎麼執行通常看縣官心情。
說不定跟小妾開枝散葉時,一時萎靡不振,心情一差,直接把聖旨當成一文不名的草紙。
所以說,一部華夏古代史,就是皇帝與官僚,中y與地方的博弈史。
常風拱手:“皇上放心。臣會嚴令袍澤們辦好這件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