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在漢城、仁川取得了大勝的消息,早就傳回了京師,對於戚繼光率領京營,再一次取得了勝利這件事,京師所有人反應都很淡然,認為理所應當。
戚帥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但是因為沒有邸報的消息,大明民間,還是以小道消息為主。
小道消息裡,傳的最離譜的就是戚繼光大顯神威,露出萬丈真身,行雲布雨,催風鼓浪,三淹仁川,淹死倭寇無數,倭寇賊酋化身八岐大蛇,意圖阻攔,被戚繼光萬丈金身,砍掉了三個頭,八岐大蛇望風而逃的神話故事。
對於這種誌怪故事,連禮部都有點無可奈何,誌怪故事,開始是對的,過程是離譜的,結果又是對的。
所有人都在等邸報的消息,而邸報在等皇帝的聖旨,皇帝在等前線的戰報。
終於在萬曆十四年八月十五這天,皇帝收到了來自前線的戰報。
“報!”緹騎急匆匆的跑進了通和宮禦書房,將火漆封好的信筒呈送禦前。
朱翊鈞從馮保手裡拿過了信筒立刻打開,看著捷報,露出了個燦爛的笑容。
“毛利輝元逃竄後,陳璘率水師從月尾島進攻仁川,花郎協隻抵抗了三個時辰就選擇了開城投降,戚帥收到了仁川戰報後,立刻調整,將戶田勝隆等三萬倭寇圍困於馬山館,將其儘數殲滅,擊殺倭寇三千四百人,俘虜兩萬一千餘人!”
“戶田勝隆被生擒於車下!”
“漢城爆發了巨大的動亂,倭寇殺花郎,花郎也不肯坐以待斃,開始了反擊,雙方在漢城火並,死傷不詳,但羽柴秀吉等人率領倭寇逃往了忠州。”
“大明收複漢城、仁川!好!重重有賞!”
戶田勝隆是這次領兵作戰的倭國大名,被大明軍生擒,並且已經械送天津州,馬上就可以送到京師了,扔進解刳院裡,是戶田勝隆的結局。
漢城火並,倭寇和花郎協打起來沒多久,整個漢城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大明軍趕到的時候,隻剩下了一片廢墟。
“陛下,漢城五大宮全都被倭寇焚毀了。”馮保低聲說道:“連之前朝鮮國王的陵寢也被挖開了,大明軍到的時候,連棺槨都被打開了,陪葬之物,都被倭寇掠走了。”
戚繼光、梁夢龍的捷報,主要集中在戰場上,而李佑恭則是四處轉悠,看看有沒有新鮮事告訴陛下,李佑恭還真的看到了,漢城附近的朝鮮王陵,從神道、箭門、樓閣、帛爐、到墓塚全都被破壞。
朱翊鈞眉頭一皺,問道:“李昖知道他們家祖墳被倭寇給刨了這件事嗎?”
馮保趕忙說道:“從前線抓到的倭國探子的口供來看,李昖是一清二楚的,甚至還跟左右表達了自己的憤怒,說此仇不報非君子。”
朱翊鈞深吸一口氣,厲聲說道:“然後李昖就要跟倭寇一道,把朕送往朝鮮的糧草火藥,給朕燒了?被挖了祖墳的是他李昖,不是朕!”
“李昖一說就是朕逼他的,廢了他的王位,還要廢國,朕真的沒給他留活路嗎?朕不準他來,他就不會自己連章上奏,請求內附嗎?非要朕親自要求?”
“大明朝中有不少的複古派,他們最喜歡柔遠人,朕為了滅倭大業,也是可以勉為其難答應的,他做了嗎?沒有,他根本沒想著內附,就要跟倭寇合起夥來,現在被李舜臣給殺了,他活該!”
漢城仁川這一戰,大明搞定了兩個麻煩,主要的麻煩是倭寇,漢城陷落倭寇之手,前線一直蹭蹭不進去,議論之聲不絕於耳。
而次要的麻煩,是朝鮮王室的麻煩,對於這個麻煩,大明是不太好解決的,張居正已經不止一次喊出要讓朝鮮王室落水了,但落水仍然有後患。
朝鮮王室、文武兩班,全都被李舜臣給殺了,物理意義上天街踏儘公卿骨,李舜臣要殺李昖,就必須把這些文武兩班都殺了,一個不剩,因為他們是利益共同體,這就是謀反,謀反是暴力,不是過家家。
李昖不肯內附,這下好了,死的不能再死了。
“陛下,李昖很清楚,一旦他上奏內附,陛下答應,他就再也沒有可能是朝鮮王了,就是他想,文武兩班也不允許他想。”馮保倒是對這個問題有點自己的看法。
李昖不是陛下,李昖根本沒有掌握過朝局,就是個提線木偶,哪怕是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朱翊鈞滿是感慨的說道:“真的是太遺憾了!”
“下詔義州,朝廷已經驗明李昖正身,文武兩班就地安葬吧,還有,嚴旨斥責李舜臣!再大的矛盾也不能殺大王啊,看看這事兒弄得多不體麵,降職,必須降職!就降為義州守備,為信武將軍吧,讓他戴罪立功吧。”
馮保掰著指頭數了數,低聲說道:“這是升官吧。”
義州守備是個五品,可信武將軍是四品,在軍中大約就是副參將,這裡麵最大的問題就是,李舜臣從朝鮮武官,變成了大明武官。
這真的是責罰嗎?
“朕說降職就是降職。”朱翊鈞一看馮保,非常肯定的說道:“李舜臣本來是朝鮮正三品的鹹鏡北道都護府使,這現在隻是義州守備,你說是不是降職?”
“是是是,臣遵旨。”馮保俯首領命,其實對於李舜臣殺死李昖這件事,大明朝堂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認為李舜臣以下犯上當誅,一種則是認為李舜臣平叛有功當賞。
以下犯上是不成立的,因為大明皇帝已經明確廢王、廢國、撤藩,那李昖的身份就是個被看管的罪犯,說以下犯上,那豈不是說皇帝的聖旨是放屁?
但現實也要考慮到李昖的確是朝鮮王,這次李舜臣為了永絕後患,宗室、文武兩班根本沒有一個活口,皇帝這個決策,和稀泥,李舜臣從朝鮮官降低一級成了大明官,算是明降暗升了,都能說得過去。
而且跟著李舜臣搏命的那些朝鮮軍兵,也跟著李舜臣都變成了大明軍,這就是大明皇帝給的報酬,對於李舜臣、以及所部,這就是天大的恩賜了。
這年頭,想成為大明的自己人,難如登天。
“陛下,德王殿下請陛下前往格物院,有一個祥瑞獻上。”馮保提醒陛下行程,又到了陛下最喜歡的祥瑞環節,格物院這次沒有遮遮掩掩,是大明的七十二匹馬力鐵馬試車成功的祥瑞。
朱翊鈞拿著一本紅綢緞麵的奏疏,麵色凝重的說道:“朕覺得皇叔在忽悠朕,朕記得去年年底才量產了四十八匹馬力的鐵馬,今天,就七十二匹了,這才短短半年,朕就是那麼好大喜功的人嗎?”
紅綢緞麵奏疏,就是祥瑞專用奏疏,這一次格物院給了皇帝一個極大的驚喜,馬力提升速度超過了張居正提出的一年翻一倍,半年就翻了一倍。
馮保趕忙說道:“陛下,這台鐵馬最大馬力是就九十六匹,但是不能長久維持,所以,取了最低馬力奏聞,中間馬力是八十四匹,德王殿下已經很保守了。”
朱翊鈞覺得德王是投其所好,誇大其詞,一如當年趙高騙胡亥,指鹿為馬。
但馮保非常確認,德王非常保守,給鐵馬設定了最大、最小、中間馬力,以中間馬力為準,奏聞以最小馬力。
最大馬力會浪費鐵馬壽命,金屬也是有疲勞性的,一直以最大馬力運行,很容易出問題,最大最小,都不客觀,隻有最大壽命穩定輸出的動力去衡量鐵馬的標準,才客觀。
“那就去看看吧。”朱翊鈞站起身來,不相信就去看一眼。
德王朱載堉、格物博士黃子複、李開芳、焦竑、張嗣文等人,早已在格物院門前等候,見到了陛下的儀仗趕緊迎駕。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朱載堉帶著三十多名格物博士見禮,大明皇家格物院有格物博士107人,這三十多人是鐵馬項目的格物博士,他們負責這次七十二匹馬力驗收。
“免禮。”朱翊鈞是腿著來的,通和宮和格物院都在禁苑,一共就不到五分鐘的路,他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麵孔,露出了個笑容。
徐光啟在萬曆十四年參加會試順利考中了進士,同時也考入了格物院內,成為了一名格物博士。
“徐博士,伽利略現在何在?”朱翊鈞問起了伽利略,這是麵聖過的番夷人才。
徐光啟趕忙俯首說道:“伽利略現在去了福建,給福建百姓接種牛痘,到明年年初,才會來到京堂,參加皇家理工學院的考試。”
進格物院有兩條路,科舉考中進士、算學成績在前五十名,才有資格參加格物院考試,就跟翰林院吸納翰林一樣,皇帝在萬曆五年,特彆增設了五十額員進士,就是為了格物院人才遴選。
這五十員進士考不進格物院,也可以到理工學院任學正。
而另外一條路,是進入皇家理工學院,學成之後,可以留院或者考進格物院。
格物院和皇家理工學院的關係,有點類似翰林院和國子監的關係,尤其是在理工院生也有秀才功名之後,就更是相似了。
伽利略是個番夷,自然考不中進士,隻能走理工院和格物院的路線了。
朱翊鈞走進了格物院,就看到了兩個已經完成了總裝的鐵馬,長兩丈一尺、闊九尺三寸、高七尺三寸,也是個龐然大物,一個鐵馬的外包圍全部被拆除,方便陛下觀看內部結構,另外一個鐵馬已經在預熱,準備試車。
朱載堉一點點介紹著鐵馬的各個部件,然後帶著皇帝來到了一個長桌前,開口說道:“陛下,這是格物院做的模型,雖然小,但它也有三馬力的動力。”
桌子上是個模型,但也不能算是模型,是格物院對鐵馬研究的另外方向,減重、小型化,太重不方便運輸,而且非常浪費原料,小型化是為了讓蒸汽機擁有更多的適用範圍。
從半間房到隻有一個大書桌的大小,擁有三馬力的動力,已經是了不得的奇跡了。
“預計後年,這種三馬力的鐵馬才能真正量產。”朱載堉解釋,這東西,目前還屬於工匠們巧奪天工的範圍,類似於核舟記裡,在核桃上雕出一個活靈活現的舟來,量產還有點困難,不過已經能看到量產的可能了。
“試車吧。”朱翊鈞研究了下格物院送來的新手辦,非常喜歡,這東西就隻有一台,他玩夠了,才會給朱翊鏐和朱常治玩,今天的主要目的還是驗證七十二匹馬力的鐵馬。
這個巨大的鐵馬,預計在年底就可以量產,而王崇古對毛呢官廠全機械生產的野望,就落在了這台動力更加強勁的鐵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