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這宜城伯府,非要比汾陽王府多一畝才肯罷休,當然皇帝沒能得逞,因為能攔得住陛下的隻有張居正,這是普遍認同的,張居正真的能攔得住,最後宜城伯府就隻有八百畝,沒讓陛下奇怪的勝負欲得逞。
這八百畝地主要是山林,其實住的地方,不過三十多畝,就這,就夠張居正把他家人全部接過去住了。
郭子儀的汾陽王府之所以要建1450畝地,目的是為了把自己全家全族全都接到京師來,這樣讓全家全族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讓皇帝放心,不要耽誤郭子儀重整大唐山河。
郭子儀做到了,但是並沒有完全做到重整山河,因為他死後,畏懼他的那些藩鎮就開始造反了。
郭子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已經能把自己做的事兒做儘了,而且大唐的皇帝也猜忌郭子儀,卻不敢動手,讓郭子儀不能竭儘全力的施為。
而張居正的宜城伯府,營建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把自己全家老小都放在皇帝麵前,讓皇帝安心,也讓天下安心。
郭子儀是世家大族,張居正老爹不過是個生員,家裡有個千戶的世襲職位,也沒能承襲,所以真的不需要那麼大。
萬士和從兩個方麵,堵死了所有人的話,這宜城伯府就開始建立了。
宜城伯府在西山,那裡的地和西城的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王崇古才意外,這王錫爵,哪來的銀子建莊園,在老家建一個園林也就罷了,在京師居然還有十畝地!
王崇古現在是晉黨黨魁,暫時還住在自己家,但是全晉會館,也攏共八十畝,還是多年營造,私宅的麵積也不到十畝地而已。
“貪來的。”王謙搖了搖頭說道:“他不是掌國子監事嗎?那就是個大銀礦啊。”
國子監,大明最高學府,作為掌國子監事,王錫爵利用職務之便,稍微鬆鬆手就是海量的銀子入手,所以王錫爵十分反感張居正,因為張居正整飭學政,搞得王錫爵拿銀子都拿的心驚膽戰,拿的不順遂。
作為掌國子監事,拿錢的路子實在是太多了,王崇古一時間都數不全,比如這國子監的飯堂、比如這國子監的采買、比如這國子監的入學、比如這國子監拜師、比如這國子監鄉試如此種種,甚至不需要專門運作。
在大明,權力本身就是一種比金銀更加寶貴的財富。
張居正搞吏治,搞著搞著,皇帝就開始拿起了海瑞這把神劍,開始反貪,更是直接傷害到了王錫爵的切身利益。
你張居正收受武將賄賂,我王錫爵拿點怎麼了!
“咎由自取啊。”王崇古搖了搖頭,之前他出獄的時候,就點了王錫爵兩句,他那個南郊園的大園林,在天牢的王崇古都聽聞了其奢靡,王錫爵不為所動,感情不是不知道不能建,是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王謙其實沒說完,就隻是貪腐事,王錫爵頂多就是一個罷免歸鄉的程度,但是王錫爵最大的問題,還要細心查辦才是。
“其實陛下給過王錫爵機會。”王謙麵色複雜的說道:“但是王錫爵自己沒抓住,咱們父子在天牢的時候,因為傳言甚廣,陛下因為南郊園之事,召見過王錫爵,以徐階金澤園為例,訓誡王錫爵。”
“如果那時候王錫爵上奏請罪,並且把那些個銀子交出去,其實陛下也不會繼續追究了。”
“陛下雖然嗜殺、暴戾、喜怒無常,但陛下是個好人啊,還是念在其國之元氣大臣,不願意直接撕破臉,但是王錫爵有點給臉不要臉了。”
陛下這個處置的方法像誰?像張居正。
當初吳百朋檢舉了王崇古、馬芳等人在宣大長城鼎建大案,張居正打出了一連串的組合拳,差點直接把王崇古給打死,但最後張居正給了王崇古一個機會,讓他回西北去。
王崇古忍不住的打了個寒顫,自己回宣府堵宣大長城鼎建的窟窿,似乎就是他這一生唯一轉變的機會,他抓住了,但王錫爵,似乎沒有抓住。
“給他機會他不中用啊!”王崇古頗為慶幸,自己當初回到宣大,因為畏懼張居正的手段,把宣大鼎建的窟窿堵了,否則現在自己墳頭的草都兩丈高了,不對,有沒有墳頭還兩說,說不定會被掛到通惠河畔,成為千古懸屍罪人。
懸屍罪人,就是通惠河畔那一個個的陰結虜人被斬首的罪人。
“老爹在關鍵時刻,還是清醒了,哎呀呀,取兩瓶地瓜燒來,咱們爺倆喝一杯,今天高興!”王崇古心情極好,他終於把自己為何被寬宥的脈絡梳理清楚了。
皇帝和張居正已經無數次強調過,救王崇古的是王崇古本人,隻是王崇古之前一直沒想明白,今天才理順了,事關生死大事,哪有那麼容易看破重重迷霧,看清楚事情的本質?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地瓜燒?”王謙有些疑惑,有這種酒嗎?
“就是陛下賜的萬曆元年的國窖,陛下把那個酒叫地瓜燒。”王崇古解釋清楚了地瓜燒是什麼,地瓜燒是陛下對國窖的口頭的描述,知道的人並不多,多數人叫它國窖。
次日海瑞一封彈劾的奏疏,直接把整個京師都要炸穿了。
張四維被查處時是正三品的掌詹事府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張四維為陛下所不喜,並沒有什麼權力,張四維這個正三品虛得很,稱不上元氣大臣。
但是王錫爵是真正的正三品元氣大臣,也是萬曆以來,舉辦最高官職的實權人物,而且都察院證據確鑿,容不得王錫爵狡辯,舉辦的奏疏一入內閣,天蒙蒙亮,還沒開始廷議之前,王錫爵就被緹帥趙夢祐給帶走了。
皇帝早就知道了都察院在查王錫爵,這就是走個流程,流程非常的重要,由都察院總憲主持都察院查處,上奏彈劾,奏疏入閣,閣臣貼浮票,司禮監批紅,皇帝勾稽批閱落印,是完整的辦案流程。
朱翊鈞從來沒有過不講流程的殺人,即便是他跑去詩社,親手把陳友仁給奪了,也是走完了完整的流程。
一個很守規矩,但是十分離經叛道的皇帝,這就是朝臣無從下手的地方,皇帝辦案,實在是有點無懈可擊,把事情都做在了前麵,連說情都得小心翼翼。
“王錫爵最大的問題是,通倭。”海瑞開口,直接點出了正題,說明了王錫爵的罪名,不是貪腐那麼簡單,而是通倭,而且不是間接,是直接的和倭國的大名島津義久,有聯係,而且聯係極為頻繁和密切。
島津義久對琉球垂涎已久,而琉球王國的國王多次請求大明援護一二,都被王錫爵給阻攔了,這就是最近查明的通倭嫌疑,琉球是大明的藩國之一,在王錫爵看來,藩國和藩國之間的衝突,大明不應該過多的乾涉,這是一種政治主張,關起門來過好自己日子得了,大明那麼多問題,參與到藩國之間的衝突,對大明沒有什麼好處。
這種主張沒有錯,但是朝廷已經確定了要乾涉琉球越來越嚴重的倭患,王錫爵依然阻攔琉球使者的求援,就是立場問題了。
“王錫爵通倭,這個罪名其實是有待商榷的。”朱翊鈞作為裁判,還是不認為王錫爵有出賣大明利益的地方,大明水師此時的實力,仍然沒有將琉球倭寇蕩平的實力,主要任務仍然是大明海防。
王錫爵是一個朝中實權大臣,不願意大明過多的參與到藩國之爭中,慷慨大明國力,資助外藩,寧予外寇不予家奴這種事,在王錫爵看來,不是什麼好事,大明在琉球當然有自己的利益,但是琉球三島上是倭寇還是琉球人,對大明而言,沒什麼區彆。
所以,這個通倭的罪名,朱翊鈞看來,嚴格意義上不算通倭。
定罪要嚴謹,朱翊鈞的確嗜殺,張四維及其同黨728口,張居正離朝,二十六員京官伏誅,南衙緹帥駱秉良更是抄家無數,這裡麵又要處斬一批人。
可王錫爵通倭這個罪名,如果真的往通倭上靠,也未嘗不可,畢竟王錫爵和島津義久有直接聯係,徐渭在長崎也確認過此事了。
那徐渭在長崎,人都到倭國了,算不算是通倭?
“臣不認同陛下所言。”萬士和提出了反對,這個擅長騎牆,聽到陛下風力就倒的牆頭草,直接反對陛下所言,這是一種很少見的場麵,以致於所有的廷臣都看向了萬士和。
萬太宰,什麼時候這麼勇了,居然敢反對皇帝!
“太宰詳細說說。”朱翊鈞看向了萬士和,讓他說明理由,小皇帝並沒有因為萬士和的反對,而惱羞成怒,而是詢問萬士和的意見,一有反對不問緣由就動怒,那這廷議還議什麼?
“回稟陛下,臣以為王錫爵有通倭之實,因為這喬遷蘇州太倉的太原王氏,世代海商,自兩宋時,就開始出海,而往來倭國販賣貨物,倭銀無數,王錫爵有通倭之實,也有通倭之利,還請陛下明斷。”萬士和詳細的闡明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王錫爵在阻攔琉球使者求援的過程中,沒有得利,當然可以認定其沒有通倭,是單純的政治主張,除了張先生之過之外,其他的都能談,王錫爵的立場也有道理。
可是王錫爵家中世代海貿,從中獲利,那就不是單純的政治主張,而是為謀求私利了,就要認定他是通倭。
這就是萬士和陳述的理由,在定性這塊,萬士和有自己一套禮法的標準。
“萬太宰果然是元氣大臣,倒是朕想的少了。”朱翊鈞眼前一亮,萬士和又一次讓朱翊鈞刮目相看,這個老萬,這種評斷方式,非常的合理,利益可以判斷立場。
朱翊鈞不是不懂,但是他要做足了姿態,元氣大臣需要皇帝的庇佑,朱翊鈞做了這個姿態,如果沒人反對,王錫爵通倭這件事,說不定就這麼模糊處理了。
但是萬士和講明白了,該配合演出的時候不能視而不見,萬士和和皇帝十分默契。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
不僅如此,萬士和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張居正離朝之後,陛下不是失去了庇佑而張牙舞爪、虛張聲勢的自保,陛下也是能聽得下反對的意見,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理才是。
“陛下,臣以為萬太宰所言有理。”海瑞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之所以彈劾的主要罪名是通倭,也是出於這方麵的考慮,你有立場可以,但是你不能損公利肥私利,這不是立場了,這是謀求私利,是權力尋租,不是忠君體國、骨鯁正臣。
經過海瑞鑒定,王錫爵沒有骨鯁正氣。
“萬太宰還是適合當大宗伯啊。”禮部尚書馬自強,對萬士和頗為佩服,萬士和不是卑躬屈膝的諂媚之臣,他有一套自己的評判標準,至於是不是配合,馬自強拿不準,但是萬士和在禮法這塊的造詣,實在是讓馬自強佩服不已。
在禮法上,自己這個現任,還是不如前任。
“王錫爵有通倭之實,也有通倭之利,臣以為以通倭處置為宜。”王崇古表態,看向了呂調陽。
呂調陽在浮票上寫上通倭二字,俯首說道:“陛下說的是。”
呂調陽看的明白,陛下就是在逢場作戲,真正的態度是通倭處置。
反對在欲拒還迎的時候,確實是一種配合。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