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就在英國諾斯勳爵內閣倒台的時候,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忽然跳出來,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她如原有曆史上那樣,向歐洲的主要國家公發了一封外交照會。
聲稱為了保護戰時的中立國自由貿易,要求英國、法國、西班牙、大明等參戰國遵守一個原則
中立國的船舶可以在交戰國的港口和沿海自由航行,除非中立國船舶搭載了武器、彈藥、造船器材等被明確禁運的軍用貨物之外,交戰國不得查扣中立國船舶上銷售給其敵對國家的貨物。
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時在照會中聲稱,希望邀請其他所有中立國簽訂一份協議,組建武裝中立同盟。
同盟各國共同派出戰艦,確保中立的自由貿易原則能夠正常實施。
這份倡議雖然是給所有國家的,雖然看上去是針對的所有參戰國的,但實際上真正針對的就是英國。
因為英國是自己單獨一個陣營,另外的所有參戰國家是一個陣營。
其他參戰國隻需要打擊英國的運輸船,同時也相對比較克製。
以前也真的隻抓英國船,基本不會碰中立國的船隻,去英國本土的中立商船本來就少,去美利堅的就不算英國了。
英國卻要打擊其他所有參戰國的運輸船,而且在戰爭開始的時候非常的自負,幾乎是無差彆的打擊。
英國海軍確實強大,一挑二對抗法國和西班牙的同時,也有餘力打擊其他國家的運輸船。
英國最初試圖搞全麵海上封鎖,禁止歐洲其他國家對北美的輸送物資,甚至考慮過主動對有輸送能力的荷蘭宣戰。
在原有曆史上英國是真的對荷蘭宣戰了,在這個世界則是強行忍耐了下來。
俄國號召中立國成立同盟,甚至要求派出軍艦保護,就是為了打破英國的封鎖。
雖然在這個世界,大明正式參戰之後,英國北美海軍潰敗之後,英國就基本放棄了北美的戰局。
英國的全麵封鎖策略也因為大明的加入而無法繼續實施了。
不過這不妨礙俄國用既定方案刷存在感,拿英國當靶子打來提高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
俄國這個大塊頭站出來喊話,其他的歐洲大小國家陸續響應。
大家已經看出來了,這次英國已經輸定了,所有看不慣英國的國家,都樂意出來跟著喊兩嗓子。
於是丹麥、瑞典首先加盟,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等陸續加入。
英國真的到了幾乎連空氣都跟他作對的程度。
英國收到俄國消息的時候,還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回應,畢竟這時候沒有電報,消息傳播很慢。
但是英國政客用腳指頭也能想得到,多半會有很多國家會來跟著湊這個熱鬨。
這些外在威脅,讓英國政壇各個派係加快了妥協速度。
西曆1780年3月底,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成為新的首相。
新首相設立了兩個新的內閣職務,分彆是內務大臣和外務大臣,外務大臣就是外交大臣。
首相任命喬治三世國王的親信,謝爾本伯爵(威廉·佩蒂·莫裡斯)為內務大臣。
首相任命激進派議員代表(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為外務大臣。
相當於激進派和保守派都暫時站到了一起。
這個拚湊起來的新內閣認定,北美的局勢已經無法挽回,王國的財政也無法支持繼續戰爭。
關鍵是英國的外交環境已經惡劣到了極點。
就算是大清決定加入與英國的同盟,這場戰爭也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了。
所以當務之急是以儘可能小的代價結束戰爭。
派往神洲的拜倫勳爵回歸之前,暫時無法確定大清和大明對戰爭的態度。
現在應該嘗試先與法國和西班牙接觸,並安排船隊去北美主動聯絡大明遠征軍,說明希望停戰和談的意向。
英國各個派係妥協之後,政府行政效率反而上來了,相應的事情很快就執行下去了。
英國人的和談意向送到法國後,法國立刻舉行了一次高層內部會議。
隻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法國樞密院首席大臣(事實上的首相)莫爾帕伯爵讓·弗雷德裡克·菲利波,法國的國庫總管雅克·內克爾這三個人。
路易十六現在就非常的得意
“英國人主動求和了,英國人已經承認他們的全麵失敗!我們法國即將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