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朱簡烜登基加冕大典前的最後兩天,朱簡烜翻看禮儀大臣呈上來的文件,再次熟悉即將實行的典禮流程細節。
看了一會兒之後就忍不住跟負責禮儀製度的彭元瑞討論。
“彭卿,你覺得各邦的歐洲裔百姓,為什麼不喜歡我們考慮過的東西合璧方案?”
朱簡烜來美國之前,就一直考慮過美國的製度建設。
作為一個現代人,理所當然想到搞個東西合璧,博采東西方禮儀製度的優點,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
典禮擬定和組織的時候,朱簡烜也有這樣的想法。
比如說自己穿通天服,通天冠是與西式王冠比較接近的,可以稍微改的更像西式王冠。
再讓大明來的官員穿明式禮服,而歐洲裔貴族穿歐洲的禮服。
原因可能是前世受過西方文化衝擊。
但是彭元瑞跟參加典禮的自由邦代表討論過之後,發現這些歐洲移民大部分支持采用純東方式的典禮。
大明的禮部官員當然也覺得純東方式的更好辦。
雖然大明這些年搞分封製,下麵的王國有很多製度和禮節開始混亂,但是總體上的套路和方向是一樣的。
都是在明朝原有的神洲禮儀製度之中選擇增減。
相當於一個成熟而且熟悉的數據庫,君主到了什麼級彆就有哪些元素可以用。
彭元瑞等禮部官員都是門清的。
就算是國王想要搞個性化,隻要是在這個框架內搞,都能很快就編排好。
要搞東西合璧還不突兀並且合理,同時儘可能的避免被後世指責,那就要首先深入的學習歐洲禮儀。
這一點就讓所有禮部的官員頭大了。
所以大明官員也都支持搞純明式的禮儀。
彭元瑞倒是沒有直接說,神洲大明的禮儀肯定更優秀,還是真的去做了調查和分析的
“回大王,臣和同僚們在籌備典禮的時候,專門研究了歐洲的曆史和禮儀製度。
“大家的一致評價是混亂。
“自羅馬滅亡以來,歐洲的禮儀越來越散亂,關鍵是越來越不成體係。
“沒有一個能夠作為絕對正統的代表,可以要求其他歐洲國家信奉和遵旨自己製定的標準。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學習,也找不到絕對正確的方向和對象。
“臣等深入研究之後發現,歐洲諸國都將耶穌基督之學奉為正統,但絕大部分君主和貴族都不喜歡地位超然的天主教會。
“蓋因諸國立國之前都是北境的蠻族野人,其本身並不知道任何建立國家社稷製度。
“歐洲各國的君主詞彙本意都是氏族之長。
“他們占領了西羅馬滅亡後留下的土地,卻不知道該如何管理富饒的羅馬帝國故土。
“不得不借助羅馬留下的教會人員實行治理。
“羅馬教會趁著各國族長野蠻無知,攫取了淩駕於國家君主之上的權力。
“羅馬教宗從羅馬君主冊封的地方教會首領變成了教皇。
“國王即位首先要向教皇或者主教跪拜,讓宗教領袖將代表權力的王冠給他們戴上。
“羅馬教會和神洲的教會一樣,通過各種手段占據大量的土地和資產,花費數十上百年不斷地建設巨型廟宇。
“可謂是勞民傷財到了極點,比神洲的佛寺有過之而無不及。
“歐洲的學者和精英們,以及有見識的君主和貴族們,都致力於脫離教會的影響,建立另一套社稷製度。
“自宗教改革和文藝複興到現代,他們一直都在為實現這一點而不斷地努力。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從何做起。
“他們沒有自己的製度根基,隻能在教會的體係內縫縫補補。
“現在大明帶來了成熟完善的神洲社稷製度體係,從一開始就將教會完全排除在社稷製度之外的製度。
“所以這些歐洲的精英們願意拋棄他們的傳統。
“他們現有的製度和文化,本來就是在羅馬遺產的基礎上拚湊的,根本就不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傳統。
“現在換一個更加完善的方向學習也沒有問題。”
朱簡烜覺得彭元瑞分析的有點道理,聽著到最後甚至有了另外一絲明悟。
歐洲中世紀與印度沒有什麼區彆!
教會就是婆羅門,君主和貴族就是刹帝利,普通農奴都是賤民。
打仗都是刹帝利,騎士老爺們才是正規軍,農民在戰場上都是湊人數的,根本沒有戰鬥力。
這種社會形成的過程,也都是北方的蠻族入關,打敗了原有的文明社會統治者。
蠻族武力強大,但不會管理地方和人口。
他們不得不借助自己打敗的對手留下來的各種製度來建立國家。
印度留下了印度教,羅馬留下了羅馬天主教。
神洲大地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本土王朝崩潰後留下了儒家的社會製度。
成功入侵的蠻族也不得不學習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