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八年,八月初一。
寅時七刻(接近早晨五點),第一縷曙光照進了長安。
大明宮南建福門,待漏院,一百九十八名官員,正等候在這裡。
軒敞的殿內,有一座四階蟠龍銅漏水鐘,等到夜漏儘後,就是卯時,建福門宮門就會開啟,他們會在禦史台官員的帶領下,進入宮門口,由守衛宮門的監門校尉查驗“門籍”後,再經過龍尾坡道,進入宣政殿,按照規定的班序站列。
大殿內,設有黼扆(帝座)、躡席(地毯)、熏爐、香案......
宰相以及三省官對班坐於香案前,剩餘百官坐於殿庭左右。
至於列班順序,非常複雜,就不多說了。
當今門下省侍中,是牛仙客,也就是左相,等到百官落座之後,他會奏報外辦,外辦就是提前一步進入大殿的皇帝警衛員,官方稱謂叫做千牛備身。
外辦查看殿內情況之後,確定一切正常,就會向外通報,然後大唐王朝的現任皇帝李隆基,會在一名宦官的陪侍下,緩緩步出西序門,進入宣政殿。
六名內侍(宦官)手執巨大的團扇,遮擋著李隆基的進殿路線,直到皇帝升禦座,扇開,隨後左右留執扇者各三人。
中書省通事舍人裴晤,讚官員再拜,百官行禮參拜之後,李隆基這才一屁股坐下。
臣見君為朝,君見臣為會,合稱朝會,那麼今天的朝會,隨著李隆基屁股坐穩,也就開始了。
這位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今年已經五十六歲了,劍眉寬鼻,虎目垂耳,極具威嚴,他身體健康無疾病,吃的好睡得好,紅光滿麵。
他的眼神在前排列班的主要官員身上掃視一圈後,又在一個年輕人的身上駐留了許久,這才看向當今的右相李林甫,示意對方可以奏事了。
李林甫微微頷首,開始引導官員奏事。
他是右相,牛仙客是左相,古代的傳統一向是左為大,但為什麼領導官員奏事的,是李林甫呢?
因為李林甫的官職,叫做中書令,是中書省的老大,中書省就是隋朝時候的內史省。
而牛仙客是門下省侍中,也就是隋朝時候的門下省納言。
這兩個省的主官,是鐵板釘釘的宰相,但是中書令又叫紫薇令,是首相,門下省侍中又叫黃門監,是次相,所以右相是大於左相的。
東西兩側殿內的一百九十八名官員,幾乎都是正六品上,有職事官(有實際職位的官員)、致仕官(因年老疾病辭去職務的官員)、散官(文武散官)、勳官(勳爵)四種,哦對了,還有親王。
這裡在座的,都是這座王朝得以正常運轉的核心所在,但也不能說他們就是缺一不可,因為今天的這些人當中,就有一個缺了他,也無求所為的人......
皇十八子,李琩。
也是在座的唯一一位,皇帝的兒子。
這個字念cha,不是瑁,雖然很多影視劇裡麵將他稱作李瑁(mao),這兩個字也特彆的像,但他確實叫李琩。
瑁(mao),古代帝王所執的玉器,用以覆諸侯的圭,乃天子之物,哪個皇帝會給兒子起這個名?
李琩今天之所以來參加朝會,並不是因為他皇子的身份,實際上李隆基防兒子防的比誰都厲害,就在三年前,他一日殺三子,骨肉之情在有唐一代,都是淡薄如水,這都要感謝李世民開的好頭。
所以李隆基的兒子,是沒有資格參加每日常朝的。
那麼今天李琩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呢?這是源自於他腦門上頂著一個非常詐唬人,但卻毫無實權的頭銜:
朔方節度使。
準確點說,叫遙領。
開元朝,親王和宰相,可遙領節度使,開元十五年,李隆基十一子並領節度,遙領天下藩鎮,不出閣,然後再接下來的幾年間有人開始陸續卸任,宰相遙領的,目前為止有兩個人擔任過,蕭嵩和李林甫。
至於為什麼會這麼安排?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讓那些在邊鎮掌握重兵的將帥,與皇帝之間,多一個頂頭上司,意思是,彆看你在地方牛逼哄哄,但你是個副的,名義上你不是地方老大,權力有限。
正副之間最大的區彆,在於三千以上的兵員,副的調動不了,他得請示朝廷,而正的坐鎮,可於匪患寇邊時便宜行防禦事,但是主動出擊的話,也得請示朝廷。
李琩今天在這裡,就是因為朔方節度副使,韋光乘,返京述職了,所以李琩這個名義上的朔方老大,要來這裡當一回花瓶,走一個過場。
“臣受命領朔方副使,旦夕不綴,去歲草原部落蠢蠢欲動,屢犯邊境,幸賴將士衛戍,得保邊境不失,然兵械耗費頗巨,亡者撫恤之資,亦不完備,臣奏請朝廷撥錢繕修甲兵,撫循將士,觀察要害,以備不虞,”韋光乘奏請道。
這個人出身京兆韋氏,在朔方乾了有三年了,乾的不咋地,朝廷中對他不滿的聲音很多,這次召他回京,是要換人了。
李琩心裡也清楚,韋光乘雖然不太行,但換他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乾了三年,按照慣例,邊軍節度使,最多任職三年,是肯定要換人的。
這個規矩,也是為了避免邊軍將領在地方坐大,朝廷難以節製。
能乾滿三年,說明這個人還是有實力的。
李琩就坐在大殿內東側上首位置的香案後,其實就是一張長幾,上麵擺放著他的笏板,用以記錄公務,就像開會時候用的筆記本一樣,不過他的笏板上麵一個字都沒有寫。
他眼簾低垂,對於韋光乘的奏表,仿若未聞,畢竟人家壓根也沒將他當回事。